孙中山与吴稚晖(4)

辛亥革命网 2020-07-28 14:03 来源:炎黄春秋 作者:徐霞梅 查看:

孙中山是广东人,吴稚晖是江苏人。素昧平生的孙中山和吴稚晖,怀着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实现民主共和的宏大抱负而相识相知,成了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结下了始终不渝的革命情谊。

  孙中山当天发表了《入京宣言》:“此次来京,曾有宣言,非争地位权利,乃为救国。十三年前,余负推倒满清政府,使国民得享自由平等之责任。惟满清虽倒,而国民之自由平等早被其售与各国,故吾人今日仍处帝国主义各国殖民地之地位。因而吾人救国之责,尤不容缓。至于救国之道多端,当向诸缮述。惟今抱恙,不得不稍后异日。”

  吴稚晖随后亦到北京,被孙中山指定为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吴稚晖还写了《论总理北上后对当时政局之意见上书总理》一文,论述了北方时局并向孙中山提及一些建议。

  在此期间,孙中山特派宣传委员分赴北方13省区从事宣传工作,出发前均集中于北京大学第一院,听取吴稚晖讲述“宣传性质”与“宣传方法”。

  1925年元旦,段祺瑞邀请孙中山参加由其操纵的善后会议。

  中国国民党组织北京中央政治会议处理政务,加推吴稚晖、李石曾、于右任、陈友仁等四人为政治会议委员。吴稚晖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中央政治会议。

  孙中山病势日趋加重,由协和医院院长邵安乐、德国医生克利及俄国医生实施手术。剖右腹5英寸,吸尽肝部脓液,洗涤肝部后发现肿瘤已坚硬如木,肝癌已至晚期。

  孙中山弥留时,吴稚晖是孙中山遗嘱的起草和见证人之一,并与其他重要护持人员在其遗嘱上签字。

  吴稚晖后来回忆道:“总理到北平即病卧。其初,同志总望总理病愈。并望其愈得速。不料总理起病后,竟一天沉重一天。到2月24日总理就预备遗嘱。3月10日早晨,总理遂在铁狮子胡同将遗嘱补行签字。至11日总理精神好些,大家都很高兴。因为侍奉总理,大家皆受辛苦,大家俱安心去睡一睡。其时本系寓在旅馆中,不料到了半夜,陈璧君、何香凝诸同志忽来打门,说速到铁狮子胡同去。本人从睡中惊起,情知总理病已危急,亟忙同到铁狮子胡同去。但见里里外外,人都挤满,皆现悲痛之色。总理临终时候,还是神清气爽,犹对同志讲三句最后的话,即是‘和平、奋斗、救中国’。”

  3月12日,孙中山患肝癌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当天下午,吴稚晖召集紧急会议,决定哀悼孙中山的具体办法如下:(一)休会三日。(二)会员左臂缠黑纱一星期。(三)宣言继续奋斗。(四)休会期内停止一切宴会。(五)邀集各团体开追悼大会。

  中外各界人士前往铁狮子胡同行辕,吊唁孙中山。

  4月2日,孙中山灵柩由中央公园移灵西山碧云寺,出殡时,吴稚晖捧着几十斤重的印刷品,沿途散发,宣扬孙中山先生“品格自然伟大、度量自然宽宏、精神自然专一、研究自然精博”的伟大精神。

  在悼念孙中山的挽联中,吴稚晖写道:闻道大哭之,下士应多异议;贻谋后死者,成功不必及身。

  1929年3月12日,上海发行《孙中山先生留声纪念集》,将1924年《中国晚报》为孙中山灌制其一生仅有的一次留声录音唱片。其中有孙中山国语演说词4段,粤语演说词2段,文字收编入书,同时还收辑了孙科、于右任、谭延闿、蔡元培、冯玉祥、吴稚晖、戴季陶等7人专为此书所著的文章。

  1925年5月29日,孙中山灵榇在南京举行奉安典礼,吴稚晖携子吴详参加执绋。

  吴稚晖追随孙中山时间较早,对其了解也比较多,在他的心目中,孙中山是一个为中国的自由平等而奋斗不息的伟大人物。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邓家彦对孙中山遗嘱表示怀疑。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开会时,邓家彦说:今天一个遗嘱,明天一个遗嘱,遗嘱太多。邓家彦先后在《顺天时报》和北京的《晨报》上撰文,称孙中山遗嘱是伪造的,一些军阀政客把持的报纸也跟着起哄,一时闹得满城风雨。

  吴稚晖认为这不是小事,亟须说明总理遗嘱的真相。便在1925年8月写了《答邓家彦书——遗嘱之真伪》,驳斥邓家彦所说孙中山遗嘱是伪遗嘱的谬论。

  自从1924年1月27日孙中山演讲“三民主义”,开宗明义地说:“主义就是一种思想、一种信仰和一种力量。”吴稚晖成了三民主义的精诚拥护者和宣传者,他先后撰写了《总理行谊》《中山先生的革命两基础》《总理与中国革命》《我亦一讲中山先生》《三民主义实现汉奸和贪污便会一扫尽》《民生主义实现之途》《总理逝世六周年纪念大会报告》等众多文章,为诠释和维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作出了贡献。

  注释:

  [1]李凡:《孙中山全传》,北京出版社,1991年6月,第6页。

  [2]徐霞梅:《吴稚晖先生编年事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7月,第4页。

  [3]徐霞梅:《吴稚晖先生编年事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7月,第9页。

  [4]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91年8月,上册第73页。

  [5]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91年8月,上册第74页。

  [6]罗家伦,黄季陆主编:《吴稚晖先生全集》,《二百兆平民大问题最轻便的解决办法》,1969年3月25日,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第五卷第232页。

  [7]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91年8月,上册第574页。

  [8]陆皓东,原名中桂,字献香,号皓东,翠亨村人,9岁丧父,随母返回翠亨村,和孙中山共读于村塾,两人志趣相投,年龄相仿,常在一起议谈反对清朝、倡言革命之事,因而成了莫逆之交。1894年,陆皓东陪同孙中山到天津上书李鸿章没有成功,两人就考察北京、武汉等地的形势。1895年2月,孙中山和陆皓东在香港成立兴中会。为人聪明正直、能书善画、胸怀大志的陆皓东,为武装起义设计了青天白日旗为军旗。后因起义失败,在撤离时,陆皓东突然想起兴中会会员的名单还留在机关里,为了保护同志的生命安全,陆皓东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返回总部将名单烧毁,不幸被清军抓获。被捕后,惨遭酷刑拷打的陆皓东,宁死不屈。1895年11月7日,年仅28岁的陆皓东英勇就义。孙中山称陆皓东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牺牲者第一人”。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