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吴稚晖(2)

辛亥革命网 2020-07-28 14:03 来源:炎黄春秋 作者:徐霞梅 查看:

孙中山是广东人,吴稚晖是江苏人。素昧平生的孙中山和吴稚晖,怀着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实现民主共和的宏大抱负而相识相知,成了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结下了始终不渝的革命情谊。

  1902年6月,因自费留学生蔡锷等9人欲进日本成城学校学习军事,清政府惟恐汉族学生学习军事后反清,所以驻日公使蔡钧百般阻遏。具有功名的吴稚晖在留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威望,9名学生请他出面疏通,于是吴稚晖就写了封措词恳切的信给蔡钧,岂料蔡钧非但不允,还要日本警察将吴稚晖和前去求见他的学生,以妨碍治安罪扣押和递解回国。愤怒不已的吴稚晖写下绝命书,决心跳海以死抗争。被救后回到上海,与蔡元培章太炎等创立“爱国学社”,在“张园”发表反清演说,创办《苏报》,继续宣传反清革命。1903年,清政府以“倡言革命,煽动谋逆”为由,抓捕《苏报》人员。经同乡陆尔奎、庄永宽的资助,吴稚晖逃往伦敦。在语言不通、经济窘迫的困境中,吴稚晖还经常关心和帮助中国留学生,在华侨和留学生中名望很高。

  1905年农历正月十九日,孙中山抵达伦敦后,即慕名造访吴稚晖。虽是首次见面,但两人排满反清志向相同,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翌日,吴稚晖前往伦敦西城肯星敦回访孙中山,一起参观大英博物馆,同去拜访孙中山老师康德黎夫妇,并在康德黎家中用餐,临走时孙中山还拜托康德黎夫妇今后多多关照吴稚晖。

  是年冬天,吴稚晖在伦敦参加了同盟会,成了孙中山早期革命事业的得力助手。

  三、精诚相随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赴美国7次之多,革命经费大部分由在美华侨捐赠。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的思想亦源于美国。孙中山向吴稚晖阐述了林肯“民有、民治、民享”的学说,亨利·乔治(Henry.George)单一税制的主张,威廉(Dr.MauriceWilliam)的民生史观,指出只有走美国式的民主立宪道路,中国才有希望。

  孙中山以美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三权分立宪法为基础,融入了中国古代考试权和监察权独立的优点,参考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西斯罗主张的弹劾权,从而创立了以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监察权、考试权为核心理念的五权宪法,希望创立五权分工合作的新政府制度。

  孙中山集美、英、法等国家的民主共和思想之大成,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使信奉无政府主义的吴稚晖,对中国的未来不能不作一番深思。在法国创办的期刊《新世纪》第121号发表的《我是少年》一文中,吴稚晖将无政府主义的实现分为两步:第一步“改良支那之革命”即共和革命,第二步才是无政府革命。在实现无政府社会之前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必须先实行资产阶级革命,然后才可能实现无政府主义的世界大同。

  他们互通信函,共议中国未来,革命情谊日趋深厚。在以后的革命的关键时刻,年长孙中山一岁的吴稚晖总是挺身而出,坚定不移地支持和维护孙中山在革命党内的领袖地位。

  1909年,独居伦敦多年的吴稚晖,为节省两地开支和解决儿女的教育问题,向张静江、李石曾各借300元,让夫人袁庆云携一双儿女乘坐日本“博德丸”海轮前往伦敦,5月7日(农历三月十八日)那天,巧遇在新加坡上船、同乘“博德丸”日轮赴巴黎的孙中山。旅途中,孙中山十分关心吴稚晖家属。船到马赛后,孙中山登岸住进巴黎世界社,即写信给吴稚晖,信中说:“别后事故,千绪万端,非笔墨所能罄,常俟迟日到伦敦面谈一切,尊夫人等此时想已安抵英京矣。”

  吴稚晖家眷于6月26日抵达伦敦。女儿吴芙和儿子吴详即进入当地学校读书。同年8月,孙中山到达伦敦,即前往吴稚晖家探访。在此期间,孙中山几乎每天都去吴家,共商革命大事,谈得晚了,就留宿吴家,就餐时,品尝着吴夫人亲手烹饪的无锡风味的菜肴,连称“难得难得”。对于为革命到处奔走、四海为家的孙中山来说,这一切都让他备感温馨,孙中山发自肺腑地说:“有如归家之感。”

  在此期间,两人还萌生了统一中国语音的意愿。孙中山说的是广东话,吴稚晖自幼在无锡长大,讲的一口无锡话,各自的方言给交流带来了很多不便。孙中山说:“汕头与广州虽同属广东省,但因读音不同,两地人民在海外经商者,有时反藉英语交谈。”

  吴稚晖也说:“不管那四百只耳朵,是哪地的耳朵,我吴稚晖一张嘴,只喊出吴稚晖的无锡音;则闻者自无反应,亦难共鸣。”[6]

  于是他们认为社会进步,主要是通过说话进行交流,中国地域宽广、民族多、方言多,造成中国语音多元化,没有共同的语音,都极为不便。

  为了交流方便,孙中山和吴稚晖之间也就说起了中国八大语系中占汉族总人数的70%以上的北京话。当时民间称国语为官话,孙中山讲的是广东官话,吴稚晖讲的是无锡官话。尽管他们讲的国语音调不尽标准,但用于彼此交流以及演讲时,显然要比各自方言的效果要好得多。

  因此孙中山和吴稚晖都认为“语音异”无疑是文化发展、社会前进、民族团结、政令传播的重大障碍。使同胞之间的语言交流顺畅,精神团结融洽,就必须将各地域的方言集中统一为“语同音”。而全中国人都能听懂、都能讲的语言,莫过于国语了。

  两人就统一中国汉语读音不仅达成了共识,更是为我国近代史上最大的语音改革运动提出了最初的设想,而且吴稚晖为统一中国语音奋斗了一辈子。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于11月11日,由纽约抵达伦敦,住佛里街萨福伊旅馆。旋访吴稚晖,未遇,留函约晤。内谓:“弟今午从美抵英,行动主极端秘密。今晚8点到访,闻先生与张君出外,不遇为怅。明晚此时(8点)再来访,请一候为幸。”[7]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