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奉献 致力为公——略记陈演生(4)

辛亥革命网 2018-08-24 10:15 来源:中国致公党广东省汕尾市委员会 作者:陈治赠 查看:

陈演生,号汉桢,曾用名鼎勋。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投身反清革命,1911年5月在香港加入支那暗杀团。后参加二次革命、护国战争。1946年中国致公党总部在香港成立,陈演生是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七、再立新功

  1920年8月,陈炯明回师驱桂,1920年10月29日,终于将桂系逐出广州。11月3日,陈演生将“汉生隆”的全部积蓄二十多万元和南洋捐款二万多元一股脑儿搬到广州。这是一场及时雨,全军发饷,并发还历年欠薪。陈炯明也领回累计欠薪3000元。陈炯明、马育航、钟秀南、黄凤伦、陈炯光、钟景棠等将薪饷集中,请钟秀南交给陈演生。陈演生有义,作为兄弟不能无情。陈演生起身作色,将钟秀南骂个狗血淋头:这些银两从谁的手里拿来,就送回谁的手里,今后谁提钱的事,谁就不是兄弟!唯有陈炯明那一份,陈演生直接交到黄娥手里。他告诉黄娥:老总顾国不顾家,留几百元在身边,治好双眼,大部分送回家,给亚公(指黄娥之父黄鸣岗)建座厝,子婿做大官,岳丈住草寮,老总不觉得疚愧,我们这班做兄弟的没面见人。

  陈炯明一路走来,波折迭起,黄娥终日提心吊胆。再加上连生三女,丈夫又不纳妾,香火之忧又让她时时叹息,更深之时,常常以泪洗脸,致双目半肓,几成固疾,不是一天二天能够治愈。黄娥一咬牙请人带钱回家给父亲建屋。

  “汉生隆”生意兴旺,财源广进,虽说是陈演生操盘,一分一厘却浸透着全家人的血汗。当初典当田产集资做生意,就与三位胞弟讲明,“汉生隆”是家族的事业。但事实上变成了革命的公产。“汉生隆”有一分富余,就要被陈演生挖出来投入那没完没了的革命。小至千元,大至万计,说不清楚付出了多少?乡人都说陈演生家是大富翁,其实是锦被盖鸡笼。家里要添衣置物,还要看陈演生的脸色,十足的吝啬鬼。陈炯明到了福建,“汉生隆”好不容易赚积了二十多万元,又被陈演生搬得一干二净。白花花的大洋,哪一块拿起来不是滴着全家人的汗水。虽说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说不心痛那是假的。但陈演生的兄弟们还是看得开,没有怨言。只要求陈演生在广州给子侄谋个一官半职,好让家族风光风光。陈演生满口答应:起码要个师长厅长县长当当才说得上风光。但有言在先,做官不仅要有才要有德,还要懂得做实事,想做还要会做。谁敢去当师长厅长县长?明天就跟我上省城,老总敢不给面子,就让他食拳头。兄弟们也笑了:要是不做师长厅长县长,还算什么风光?但谁有这分能耐?占着茅坑不拉屎,让人戳脊梁骨,倒不如老老实做生意,虽然辛苦,但不愁吃不愁穿,也就知足了。

  倒是陈演生不知足,伸手要官,做了一回广东邮政监督。广州刚刚光复,陈演生就带着几个卫兵直奔邮政局。指定专人,收集全国各地的往来电报。一份有价值的信息,有时胜过千军万马。

  陈炯明尚未进入广州,就在石龙总司令部电邀孙中山来粤“共筹善后”。陈演生提醒陈炯明:这是一着臭棋!广州克复前5天(10月24日),岑春煊、陆荣延等就己宣布取消南朝(即孙中山第一次广州革命政权),取消两广自主,服从中央政府。随着,北京中央政府发表统一宣言,宣告南北统一。现在还说什么要孙中山南下“共筹善后”,实属多此一举。他给陈炯明看了二份收集的电报:10月29日,孙中山接陈炯明电报当日,密电蒋介石,嘱其忍辱负重,“为党负重大之责任,则勉强牺牲所见而降格以求”。10月31日,孙中山密电湖南赵恒惕等,称:“已定赴粤,重组军府”,并派代表赴川,告以成立一个由浙、闽、粤、桂、赣、鄂、湘、黔、滇、川、陕和新疆等12省组成的政府,武力统一全国的计划。孙中山曾于1912年4月、1917年7月2次来粤,几将广东推向深渊。如果再引鬼入宅,无非将一条绞首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

  陈炯明意识到自己的失误,随着改变主意。致电西南各界:刻下人民厌乱,南方各省有识者,无不盼望议和,若重见战祸,殊非幸亊,主张折衷谋和,所有过与不及政策,不敢附和。11月1日,孙中山以南朝名义决定陈炯明任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1920年11月3日,陈炯明致电孙中山,明确表示:“炯明此次返粤,纯本粤人自治之意,目的一达,当即解甲归田。现在粤局甫定,军务未尽收束,不得不维持治安,勉副期望。至省长一职,自非炯明所能兼顾,务请另简贤能”。11月4日,陈炯明郑重申明:“今日以后,广东者,广东人民共有之,广东人民共治之,广东人民共享之”,“今欲改造广东,当实行平民政治始”,“粤人心理,最慑广东继续用兵”。11月1日—5日,陈炯明2次急电林森、孙中山、徐世昌以及全国各省军政要人:指出广州军政府“因不足法定人数,早已失其存在”,明确告诉孙中山等不必来粤,建议留在上海与北京政府解决南北统一问题,孙中山、伍廷芳、唐绍仪等“暂以上海南方议和总代表办事处为办事机关”,“南方议和总代表由唐(继尧)总裁担任”,“自兹以往,不议和则已;苟议和,则单独之接洽,暧味之行动,宜绝对禁绝。惟以正式之会议,公开之方法解决一切,才能收快刀斩乱麻之效”。

  孙中山清楚自己在广东形象不佳,更清楚不受粤军将领欢迎,巴不得陈炯明公开邀请,得以名正言顺来粤再造民国,以期东山再起。离开陈炯明,孙中山就只能蛰居上海,继续“脱离政治”,“闭门著作”,就无法继续“革命”。为了能到广东实现武力统一全国的霸业,孙中山不可能放弃来粤的机会。他一边公开申明赞成陈炯明的联省自治运动,“赞成联省组织”,“推行地方自治”,表示“当竭力以民治主义改革广东”。一边派汪精卫赴石龙,反复向陈炯明保证:“粤事由陈君(炯明)主持,中山回粤不过回复前日被逐之颜面”。经不住汪精卫软磨硬泡,为了顾全孙中山的颜面,陈炯明以坦荡的胸怀,轻信了孙中山,力排众议,敝开了广东的大门。

  陈演生仰天长叹:多个家神多个鬼!粤省从此不得安宁,国家陷入多事之秋。未来难以意料,能否险中求胜?也就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尽人事听天命顺其自然。他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帮助陈炯明应对粤局,建设广东,万一回天无力,又该如何重新启步,再续宏愿?

  1920年11月25日,孙中山偕宋庆龄、伍廷芳、唐绍仪等离沪赴粤。11月28日,孙中山一行抵达广州。陈炯明安排其在观音山原督军署驻节,是晚,又在省署举行欢迎晏会。饭足酒饱之后,孙中山再次信誓旦旦:“恢复广东,全系陈总司令与各司令之力,此后改造广东,亦责无旁贷”,“所谓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这是一个民主主义的格言”,“用武力统一中国的事,绝对做不到,也绝对不能做”第二天,孙中山就变换了面孔,推翻了昨天的承诺。11月29日,他在广州重开政务会议,决定重建中华民国军政府(正统提法称之为第二次广州革命政权),确定政府人选:军政府设总裁,下设二厅八部一院:秘书厅、总务厅、内政部、外交部、参谋部、陆军部、海军部、财政部、交通部、司法部、大理院。孙中山自任总裁兼内政部长,谢持为内政部次长,伍廷芳为外交部长,伍朝枢为总务厅长兼财政部次长,陈炯明为陆军部长,程潜为陆军部次长,唐继尧为交通部长(未到任,由王伯群署理),徐谦为司法部长兼代理大理院院长,李烈钧为参谋部长(未到任,由蒋尊簋代理),汤廷光为海军部长,马君武为秘书长。

  重建南朝,意味着两个中华民国再度对峙,祖国重新分裂,是用和平的方法还是武力的手段统一中国?成为陈炯明与孙中山从分歧走向分裂的触发点。12月10日,孙中山以“从前军政府毫无实力,所以一亊不能办成”为由,决定要正式选举总统。1921年1月1日,孙中山纪念中华民国(其实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九周年会上发表演说宣称:此次军政府回粤,其责任固在继续护法,但断断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盖护法不过矫正北政府之非法行为……乃国内一部份问题,对內仍承认北京政府为中央政府,对外亦不发生国际上地位之效力”,从今日起,要开一新纪元,建设正式的中华民国政府与北廷对抗。但受到普遍的反对,包括蒋介石、许崇智。

  粤军将领主张驱赶孙中山,他们劝陈炯明离开广州往高雷视察,余下的事由他们来办。陈炯明不同意,陈演生也认为期期不可:老总既然同意孙大炮来穗,就应该坚守承诺,他人无义,吾人不能无信,况且许崇智靠紧孙中山,万一发生冲突,吃亏的是广东。孙氏想充大头做老大,由他去,不要理睬他,但要有大钱才行。广东在银两方面卡紧,把大钱花在搞建设,不留余地,收支计划公布全省,光明正大,谁敢说我们的不是!跟孙文耗耐力。民国初肇,他要做大总统,袁世凯就不把他当作一回事,耗到最后,孙氏还不是众叛亲离,败北南下。

  陈演生虽然是个亳不起眼的邮政监督,但他以公心才德,以礼义服人,对军政事务从不高谈阔论指手划脚,只有在事关大局的关键时刻,才说出自己的主张,因而,他在粤军将领中一言九鼎。

  陈炯明将广东财政收入的1/4划入教育经费,余下的钱分为建设费、军费二大块。他让孙科当广州市长,拨出巨款让他搞建设。

  陈炯明以超前的意识,非凡的胆略,提出将广州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市。1921年2月1日,宣告广州正式建市。但如何规划市政建设,送来的图纸一大堆,各有千秋,莫衷一是。

  陈演生想方设法,搞来袁世凯当直隶总督时建设天津的市政规划设计图,和一份香港早年的建设规划图,让具体主持广州市建设的马育航等人参考。他建议:广州建设应中西结合以中为止,吸纳天津、香港的成功经验,避开其不足之处,辟广州大道(现中山路)作为商业街,两旁以骑楼式建筑,最少三层以上,前铺后居或上居下铺,建出广州自己的特色。街道最好是壳灰路面,经久耐用,价钱便宜,又能让沿海县开办壳灰窑增加收入。海陆丰的壳灰质量上乘,广建灰窑,就业增收,一举两得。他特别提醒:一是建筑质量,不要被人背后骂娘。二是排水系统,不要一下雨就能上街划龙船。他建议陈炯明给各县增加投资,加紧市政建设,要求给海陆丰多拨一点,广州可以特别优惠,为什么家乡就不能沾点光作为先行县?1921年,广州大修马路,海丰各墟埠广建大街(各乡镇都均有大街之名均源于此),两面大旗猎猎作响,在南粤大地相映成趣。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