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人方兴辛亥武昌首义事迹考略(3)
辛亥革命网 2018-03-20 10:39 来源:宜昌政协 作者:宜昌政协 查看:
敢死队出生入死 立战功淡泊名利
熊子贞在辛亥武昌首义后,任都督府参谋,对于方兴在汉口和汉阳两地战事的功绩,熊子贞有详细的记载,“兴至武昌,工程营公举兴为管带。兴固辞,旋召集义士中之勇悍者二百余人,编敢死队。军务部壮之,令兴为正队长,徐兆宾副之,黄斌为军需官”。
首义初期前程难料,方兴深受工程营全体同仁的拥戴,工程营的将士们公举方兴为工程营的营长。当方兴辞去营长职务,自愿当敢死队队长之时,工程营的将士一涌而出,报名参加敢死队,据不完全记载有:徐兆宾、马荣、汪臣普、魏忠强、金兆龙、孙松轩、王正甲、凌邦振、程正瀛、舒天鹏、贾威汉、蔡品山、王佐臣、杨金山、殷万茂、吕中秋、熊志刚、胡朗山、卫占鳌、汪幼恺、邹振中、张文经、蔡国桢、周全胜、贾也洪等,工程八营投入敢死队的人数占敢死队的半数以上,他们愿与方兴同生共死,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抛头颅洒热血。
另据三十一标湖南人胡襄在《胡襄革命事略》中记述投入方兴敢死队麾下的情形,“适方兴敢死队成立,襄着军服至其营。方兴、黄斌饮以酒,作永别状,且曰:‘天下事未可知,公意如何?’襄曰:‘武、汉光复数日,浔、湘密尔毗连,若非表同情,早已兵临城下,望大胆进行。惟武、汉地卑下,四通八达,自古难守。武胜关未扼其冲;恐战事非朝夕可已。敌如退出武胜关,则武、汉可高枕无忧。三道桥为汉口门户,今注重莫过于此。襄不武,愿随君一战。’方兴不能阻,襄遂负枪弹随队进攻三道桥,时八月二十八也”。
《方兴革命事略》记载:“二十八日,领队渡江,据三道桥,与敌对垒,剧战两昼夜。徐兆宾战死,以金兆龙为副队长。九月初二日,督战于歆生路一带。我军猛烈异常,敌累战累却,乃多方设间,诱我总指挥张景良,遂纳款于敌,命军械官罗家炎押子弹,暗济敌。张景良益指挥前进,敌忽枪炮齐击,毙者不计其数,我军遂溃,二队队长马融死之。众军知为张景良所误,执而诛之。兴遂命黄天骥、吴宗汉、罗维等缚罗家炎,磔之武昌。义士愤不泄,多剖取心肝食之。
“初六日,退守张美之巷,敌烧汉口。时黄兴为总指挥,知汉口不可守,调敢死队驻扎汉阳。二十六日,我军由琴断口搭浮桥渡襄河,恢复汉口,分左右翼进攻。兴领敢死队属右翼,湘军属左翼。湘军王统领所带皆训练兵士,奋勇异常;甘统领带召募新兵,故开枪声辄自相蹂躏。湘军溃,兴顾谓队员曰:‘我辈经营多年,始有今日。汉阳不守,武昌必不支,大局何堪设想!宜战死,以挫敌锋。’时敌已四面围攻,弹如雨下,众寡卒不敌。及退汉阳,则敢死队已死伤过半也。总指挥黄兴慰劳有加,择敢死队之尤奋勇者,编成敢死军。兴言于黄兴曰:‘敌趋重上游,下游防守必疏,宜一路由琴断口进攻,一路由青山潜袭,出敌不觉,首尾夹攻,必可破也。’兴由是带领敢死军,于十月初二夜半,至青山,渡江半,敌觉之,弹锋阻,不能进,转至汉阳。虽无功,黄兴颇壮之。
“初四日,敌由仙女山、琴断口攻我,夺我仙女、美粮、锅底诸山。兴遂偕黄天骥至汤家山,与金兆龙、黄斌等规复仙女、美粮(娘)、锅底诸山,终以军心不固,敌进我退而败。时吴兆麟为战时总司令部,驻洪山,令兴纠合敢死队员,编成战地稽查,监视各处炮台及战地火线。寻属于军务部。
“和议成,改调查科,兴充科长。副总统以兴军事学优,授参谋部军咨官。大总统懋功行赏,知兴绩,电调入京,授陆军部高等顾问官。辞不就,哈汉章谓曰:‘爵非宠也,惟有才能者居之。’兴乃就职。兴往时,尝语胡襄曰:‘异日功成,吾辈当如绵上介推,耕钓自适。’其淡于名利,盖素志然也。”在一百多年前,方兴能以这样淡泊名利的精神处世,实属难能可贵。
厘正方兴首义史实 重塑方兴英雄形象
贺觉非在为方兴著传时称“本传据一九一二年熊子贞所撰《方兴事略》”,贺觉非在编写《方兴》一文中,将熊子贞记载方兴少年时代的理想和抱负以及为什么投入工程营当兵的史料一整段文字删除。
熊子贞记载方兴在辛亥八月十八日“以神色自若,警兵不疑,乃免”。贺觉非却称方兴在“八月十八日晚间,他在小朝街机关部,清军警入门时,故作镇静,得以逃走”。《甘绩熙自述》的史料表明:方兴傍晚之时与甘绩熙等枕戈以待,饮酒壮行。故贺觉非所称不实。
熊子贞记载方兴八月十九日(10月10日)“遂假传孙武命令云:‘十九日晚十点钟,准备起义。’号召各营,是晚略定武昌,兴与有力焉。”和“二十日,瑞澂、张彪遁,火督署,武、汉肃清。时孙武以制炸弹,伤头部,就诊汉口医院。兴往言,曰:‘昨假传公命令,兴之罪也!’孙武曰:‘子不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乎!相时而动,子之功也,何罪之有!宜速返建设。’”这两段记述方兴组织辛亥武昌首义铁证如山的史料被贺觉非一一删掉。
贺觉非在编写《沈春岩》传时,称“本传据沈一九一二年自述”。贺觉非将沈春岩原始自传中“晚六时,闻工程营炸弹声”,改为“晚间,始闻工程营枪声。”
在黄兴指挥民军苦守汉阳战斗中,方兴率领敢死队舍身捐躯,守卫汉阳,反攻汉口,熊子贞先生翔实地记载了方兴在这一战役中的事迹。用鲜血书写的史实到贺觉非笔下却成为“黄兴守汉阳,他仍率敢死队作战。”这么一句话。
熊子贞记载方兴率敢死队夜袭仙女山、锅底山的战斗事迹,贺觉非只字不提。
熊子贞先生在《方兴革命事略》中赞赏方兴“其淡于名利,盖素志然也”。曹亚伯先生1927年开始搜集辛亥首义史料,1930年著书《武昌革命真史》,书中附录记载了方兴之死属于“积劳身故”。贺觉非1981年编著《方兴》一文时,并没提供与熊子贞、曹亚伯之说不同的史料,却认定方兴“他自以为对革命有功,到北京后,生活糜烂,不自振作。一九一四年病殁,才二十七岁。”
笔者遵循历史唯物史观,试图厘清方兴在辛亥首义中的事迹,恢复方兴在辛亥武昌首义中历史原貌,重塑方兴形象。
宜昌人方兴在革命党的宣传、教育等革命活动中由侠肝义胆的少年郎成长为工程营和测绘学堂中的革命领导人,深受革命士兵和学生军的拥戴。他们团结战斗,亲如兄弟,为建立共和出生入死。辛亥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这一天武昌城杀气腾腾,腥风血雨,方兴感悟到革命士兵处于死地而后勇的拼命精神,他主动与革命党的领导人张振武联系,得到张振武的指示和命令之后,为了能启动孙武起义的方案,他假传孙武的命令。他穿着长衫拖着长辫进出各营传达命令,通知各营代表八月十九日晚十点钟按八月十五日孙武方案行动。约定起义时间未到,工程营后队排长陶启圣弹压士兵,激起反抗,实属偶发事件,危急之时,方兴在工程八营空地上投掷一枚炸弹,响声传遍四方,向各营代表发出首义信号,方兴投炸弹使偶发事件转化为首义发难之必然。坛角辎重队按孙武起义方案率先点燃首义之火,各营代表看见火光,听见爆炸声,按照孙武方案,各负其责投入各自的战场,配合默契,协调一致,炮八标闻讯后连放三炮,炮声让革命同志惊喜振奋,炮声让瑞澂、张彪闻风丧胆,落荒而逃。革命士兵当晚夺取武昌城,获得首义成功,方兴功不可没。
在阳夏战斗中工程营的将士公举他为工程营管带(营长),他不当管带,甘当敢死队队长,工程营的革命士兵,踊跃报名参加敢死队,愿同方兴一起出生入死。方兴率领敢死队在黄兴的指挥下苦守汉阳,反攻汉口,赢得了时间,至此,全国有十五个省区宣布独立,辛亥革命出现转机,方兴功不可没。方兴不恃功邀赏,大总统论功行赏之时,邓玉麟邀集同志互相记忆评选出辛亥武昌首义有功人员685人,分甲乙丙丁四种录列呈报稽勋局,方兴列为甲等第41名,在工程营和测绘学堂有功人员中方兴名列第一。经稽勋局审议,电调方兴入京,授予陆军部高等顾问官,时属高级别的奖赏。方兴是一位二十多岁的热血青年,1914年“积劳身故”在北京去世,时年26岁。
如今方兴已去世96年,但方兴在武昌首义中联络和组织各营共同发难,适时发出首义信号的历史功绩,将永驻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