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人方兴辛亥武昌首义事迹考略

辛亥革命网 2018-03-20 10:39 来源:宜昌政协 作者:宜昌政协 查看:

熊子贞先生1912年撰写的《方兴革命事略》记载了方兴少年立志推翻封建王朝而入工程营当兵、组织发动武昌首义、参与阳夏战斗的史实。史实表明:方兴堪为辛亥武昌首义之英雄。

  方兴是宜昌府长阳县(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人,生于1888年,1914年于北京去世,终年26岁。熊子贞先生1912年撰写的《方兴革命事略》记载了方兴少年立志推翻封建王朝而入工程营当兵、组织发动武昌首义、参与阳夏战斗的史实。1930年,曹亚伯在《武昌革命真史》中亦记载:“方兴积劳身故”。史实表明:方兴堪为辛亥武昌首义之英雄。当我翻阅贺觉非1981年编著的《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上册中《方兴》一文,时年71岁的作者贺觉非交待:“本传据一九一二年熊子贞所撰”。我阅读贺文,发现贺文将熊子贞记载方兴的重要史实删除,对曹亚伯记载方兴病故也有非议。何故?本文试图对此予以考证。

  侠肝义胆奇少年 矢志不移入会党

  《方兴革命事略》一文记载:“方兴字绳修,湖北长阳县人。少有文武志,好诗书,喜剑马,初肄业于其县小学,以才名。文史多王船山,黄黎洲旨趣,能言人所不敢言。一日见胥吏追呼急,兴曰:‘吾得志,当先诛汝辈!’父兄戒以毋妄,亦不听。未几至武昌,目击政府恶劣,阴与豪杰结交,畅谈天下事,知挽回时局,非武力不可,遂入工程营。”

  长阳县今为土家族自治县,土家族男儿在明朝嘉靖年间,奔赴东南沿海抗击倭寇,保卫疆土,荣立战功。三四百年来土家人每逢春节来临总要提前一天过赶年,这一习俗传承土家男儿为国分忧、为民除害的侠义之气。方兴在土家男儿豪气的薰陶、王船山(王夫之)至死不渝战斗精神的感召和黄黎洲(黄宗羲)领导“复社”坚持反宦官权贵之事迹的启迪之下,成为立志献身革命,为了实现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而投笔从戎,抱负不凡的少年。

  据日知会成员张难先先生的《湖北革命知之录》书中《振武学社之始末》一文有“方兴原名绳修,长阳”,1910年加入以杨王鹏为社长的振武学社的记载。振武学社是由群治学社改组而来,振武学社向士兵宣传革命思想,在士兵中积极而慎重地发展社员,积蓄革命力量。振武学社对待起义行动比较慎重,处于军队环境之中组织更加严密。

  1912年10月21日王华国所撰《文学社事实》一文中,有文学社举定各标之标代表,“工程八营:方兴”的记载。文学社职员及标营代表之职务表(蒋翊武订)中对标代表职务要求,是“各标标代表:总管标内一切连(联)络事宜,务使标中人员无一非吾党之人,为唯一之主旨。而犹宜善选择,切恐奸人混入,阳为赞成,阴行破坏,致令全社人员陷于死地,是为切要之点。再,有督率营代表切实联络之责,总以即日势力圆满,得举义旗,更是妙着。”

  方兴成为文学社在工程营的领导人。其活动据熊子贞《方兴革命事略》所载:“庚戌冬,方兴考升测绘学校。其后累与田智谅、黄天骥、雷震声等至黄斌家集议,鼓吹民族主义进行方法。辛亥春,孙武、邓玉麟组织共进会于巡道岭,为暗设机关。孙武知兴义侠,约入会,充测绘学校代表。测绘学校及工程营入共进会者,多兴介绍也。”还有贾也洪自传《事略》称,“贾也洪工程八营士兵,旋经方兴介绍入共进会,秘密运动革命,充革命机关内书记员。”另据工程八营袁树楠记述,“庚戌岁时,年二十一,四月,蒙方君兴介绍入革命,旋即组织革命,介绍马融及程定国、张玉山等三十七人。”工程八营任振刚记述,“由方君兴介绍,刚具愿结一纸,详书三代履历及出身,以坚同志之血而表血忱,交雷君震寰收录。投效后与诸同志潜相往来,私相研究,秘密图谋,虽骨肉至戚,莫与之泄。于是,万君见刚热心从事,可以共心腹,可以谋运动,举刚为左队代表。”

  由于文学社在新军中有雄厚的革命力量,共进会主持发动武昌起义时认为必需同文学社合作,于是两个组织准备联合,于辛亥八月初三(1911年9月24日)召开了联合会议。据《湖北革命知之录》记载,方兴以共进会代表的身份出席了辛亥八月初三在武昌胭脂路分机关由孙武主持召开的会议,会议并商讨利用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休假举行发难的有关事项,通过首义计划八条,方兴领受了“测绘学堂代表方兴,率队响应,以与工程营会合于楚望台”的指令。

  据共进会负责人之一,两组织联合后担负内部财务责任的李春萱,1956年所写《辛亥首义纪事本末》里《联合后的工作情况》一文中记述,“武昌小朝街八十五号,原为文学社总机关,两团体合作后,便成为军事总指挥部,一切有关军事上的问题,都在此处进行商讨。刘尧澂、邓玉麟二同志经常驻在总指挥部处理各项工作,为指挥部实际负责人,各军事代表——彭楚藩、蔡济民、高尚志、方兴、钱芸生、胡祖舜、黄元吉、马骥云、赵士龙等常到指挥部汇报情况,并由各军事筹备员详细研究武昌街道情况,以便计划起义时布置队伍。”为了落实八月十五日的首义计划,方兴积极参与筹备工作。方兴专攻军事测绘,他绘制的武昌地图在首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故八月十五日起事展期发动。据《方兴革命事略》记载,“辛亥八月十八日,约举义,未及期,事泄。政府捕党人,网罗四张。三烈士逮捕时,兴也在旁,以神色自若,警兵不之疑,乃免。”又据《辛亥首义纪事本末》中记载,“方兴原是工程营革命同志中的重要分子,入校后便和李翊东一起在测绘学堂宣传革命。李是富有革命思想的青年,深为同学所信赖,所有关于革命各项事务,校内同志均推方、李二人充当代表。八月十八日那一天,方兴奔走联络最力。”又据方兴同班同学甘绩熙于1913年8月9日送交实录馆的《甘绩熙自述》一文记述,“迨八月十八日,汉口宝善里机关破,武昌大戒严。同志愤起,即定本日夜间十二时举事,以炮声为号。予与同学方君兴、李君南星、李君华谟、朱君次璋诸人,傍晚时均戎装停妥,命仆沽酒共饮。饮次,予戏曰:‘此一饮后,须俟直抵黄龙日再饮也。’同饮诸人皆鼓掌。予复朗吟岳忠武《满江红》一阕,同饮者欢呼。饮讫薄醉,相与枕戈以待。至半夜犹未闻炮响,迄于天明无事,予不觉神伤气沮。”

  方兴等革命代表们在十多天的时间里做了许多筹备工作,各营革命代表都牢记发动起义时各自的战斗任务和责任,八月十五日起义虽然改期,但起义计划已深入革命党人的记忆。八月十五日的起义计划成为武昌首义的方案。八月十八日,由刘复基起草,蒋翊武同意的紧急命令,抛开了八月十五日起义计划,另拟一套起义方案,各营代表不知所措,尽管方兴带领测绘学堂的革命党人竭力联络但终未成功。方兴从中吸取了经验和教训,认识到,要获得起义成功一定要启动孙武的起义方案。

  甩辫子传达命令 着长衫串联起义

  辛亥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这一天,同盟会的领袖们孙中山、黄兴和宋教仁等或在国外或在上海、香港等地。发动起义的带头人,因武汉总机关于十七、十八两天先后被破坏,被推为革命军总指挥的蒋翊武十八日脱险后离开武昌,参谋长孙武在汉口一家日本医院里养伤,预定担任都督、总理的刘公也藏在汉口。按计划杨洪胜和邓玉麟负责联络交通,杨洪胜于八月十九日早上七时英勇就义,邓玉麟因事机泄露,城门悬像通缉邓玉麟,邓玉麟不得入城,发难的信息中断。

  首义前当天方兴在紧急情况下怎么办,据《方兴革命事略》记载,“十九日,捕益急,兵士人人自危,势将瓦解。兴以为不于此时乘机以图大事,过此以往益难,遂假传孙武命令云:‘十九日晚十点钟,准备起义。’号召各营,是晚略定武昌,兴与有力焉。”

  又据《湖北革命知之录》记载,“测绘学堂之方兴,甘绩熙、李华模、李南星、朱次璋等集议,甘绩熙请李华模、朱次璋往张振武(两会联合后担任理财部负责人)处,探明情形再计,李、朱二人欣然往,归报振武云今夜必动。能白昼动更佳,众喜,分途通报,甘绩熙往右旗蔡济民处、高尚志处,前后门不得入,并遍体搜索,呵逐去。方兴往工程营,守哨为同志,消息得达。”

  黄元吉10月10日一边运送弹药,一边联系首义发难,据其于1948年所作《辛亥武昌首义真象》一文记述,“黄元吉于九时出第三十一标,欲至胭脂巷,抵蛇山顶遇陈同志(忘其名字),彼此不敢路谈,陈唯左右摇头,向山前而去。黄往山后至胭脂巷附近,忽遇胡祖舜(坛角辎重队共进会会员),亦彼此不敢言;胡见状会意,乃尾之至僻巷某学舍。彼此商定后,黄赴第三十一标一营告知赵又云及各同志,并瞩赵同志至测绘学堂方兴处;已则出城至南湖与陈子龙(混成协炮营共进会联络员)等接洽。黄告陈以今日下午吹下操号起义事;始知陈同志之夫人(王耀英)于昨夜亦被捕。黄复由中和门入城。其时城门半闭,天又小雨,守城者防之更严,盘查甚紧。考其由来,盖以外传孙中山派革命党数千至武汉,枪弹、炸弹、手枪甚多;瑞澂闻之胆寒,故特别戒严,并令各营队士兵不准往来,不准接见来宾,以周防备。黄行至黄土坡(今首义路)与方兴唔,告以今日吹下操号音时,各营同志即持枪起义。讵知今日各种号声均未吹,事未果。乃改为第三十一标举火为号。商后,黄直趋第三十一标告赵又云同志,瞩其准备一切。”

  方兴测绘学堂同班同学朱树烈,系武昌首义亲历者,曾任都督府参议,实录馆义务调查,于1946年所写《回忆武昌首义》一文中记述:“同志孙武、杨玉如、邓玉麟等,在汉口宝善里秘密机关,自制炸弹失慎,火药爆发,孙武头部手膀,均烧伤。不省人事;其他在场同志,均逃奔各处报急,人人自危,处处紧张。于是测绘同学方兴、朱次璋、李荫寰、李华模、郑雄飞、刘继煜、萧鸣鹤、范宗文、张宗巡、甘绩熙、唐润明、陈锦童等,均担任临时联络。惟方兴、方志学留有发辫,军警盘查,可资掩护,脱去制服,穿着长衫,整日在外奔走,联络各营同志。”

  以上史实足以佐证熊子贞先生记载方兴:“遂假传孙武命令云:‘十九日晚十点钟,准备起义。’号召各营,是晚略定武昌,兴与有力焉。”史料真实可靠,无可置疑。熊子贞先生《方兴革命事略》成文于1912年,贺觉非《方兴》一文成文于1981年,贺觉非删除熊子贞先生记载的铁证如山的史料,不知贺觉非删除熊子贞先生这段史料有何依据。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