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求索的先行者——记辛亥耆宿、民国怪杰张难先(3)

辛亥革命网 2017-05-23 08:55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张书成 查看:

张难先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从反清、反袁、反蒋到拥共,走过了漫漫95年人生路。

  1926年,北伐军到达武汉后,将原有的国立武昌师范大学、国立武昌商科大学、省立医科大学、省立文科大学、省立法科大学等单科大学,改组成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为基础,改建国立武汉大学,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刘树杞被推为筹备主任。刘树杞难为无米之炊,问计于省府委员兼建设厅长石瑛。石瑛指点迷津:解决巨额经费,非张难先莫属!此时,张难先刚刚从广东回来,得到湖北省府委员兼财政厅长的任命书,听说要组建武汉大学,激动地说:“早年我在新军工程八营当兵,对面就是东厂口的方言学堂,石先生您在那里还当过校长。这地方虽好但太小,囿于武昌城内,无大的发展空间,应跳到城外新择佳址。湖北人爱读书也会读书,我们要在九省通衢的首义圣地办一所最好的新式大学校,使其成为中国腹地传播薪火的支点,让‘唯楚有才’在传承中延续。至于资金嘛,有句老话叫‘湖广熟,天下足’,待我到职后,举全省之力办一所大学的钱是会有的,但必须邀上李四光。想当年,李四光16岁,是最年轻的同盟会会员,留日又留英,现已成就为大地质学家,武大选址,他是首席专家。”1928年12月19日,张、石、刘、李四位拓荒者登上珞珈山,为后人选定国立武汉大学校址。张难先现场拍板,拨25万银元立即启动工程,待理顺全省厘税后,据实再拨。从此,不仅一片荒芜的珞珈山焕然一新,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武汉大学更为国家培养出难以计数的专家学者。

  张难先还是迎接武汉解放的和平使者。

  解放战争后期,白崇禧退守武汉,曾召集知名人士数百人开会,说:“现在闻武汉闻人,多有与共军暗相勾结者,本部正在密查,如得确据,决不姑宽。”张难先以手杖击地,气愤地说:“据李君言,勾结共军者乃白总司令,何以含血喷人? 白总司令谓勾结共军者为武汉闻人,闻人何所指,请白总司令一一指出。”声震全场,令白崇禧张口结舌。武汉解放前夕,湖北省政府及警备司令部迁往鄂西,曾邀张难先同往,张难先坚决不走。他探知白崇禧正在策划轰炸汉口既济水电厂,破坏电信、交通、工厂和堤防的活动,即与李书城、耿伯钊等6人作为召集人,成立了一个“武汉市民临时救济委员会”,以维持真空时期的社会治安,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张难先冒被特务暗害的危险,偕同李书城坐镇汉口统一指挥,直至解放军入城。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的张难先继续为建设湖北出力。

  1952年秋,张难先建议在武昌东湖风景区搞一个建筑来纪念屈原。这一建议被采纳,1953年10月动工,一年以后建筑落成,定名为“行吟阁”。行吟阁耸立在听涛游览区的中心,荷风、落羽两桥之间的湖岛上,清幽雅静,风光秀丽。1954年6月,张难先建议收集屈原著述和有关图片等布置阁中,以丰富其内容,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李先念的赞同,获得了一些经费。他邀请在京的郭沫若、游国恩、文怀沙、陆和九等收集书籍、字画,还在湖北请一些闻人协助办理。

  行吟阁建成后,张难先又建议修建“东湖屈原纪念馆”,李先念热烈赞同,并拨款100万元作为建筑费用。纪念馆于1958年5月竣工,张难先亲笔书写了“屈原纪念馆”五字横额。

  五、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

  早在1919年,张难先就读到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感觉耳目一新。1921年他寓居北京,曾致信陈独秀,与其探讨共产主义和中国前途等问题,因陈独秀已经离开北京而没有下文。为官期间,他目睹国民党的日益腐败,逐渐认识到共产党才是中国的希望所在,所以十分关注和同情共产党人。

  1932年10月,即担任鄂豫皖三省党政委员会委员兼监察处主任期间,他曾秘密释放中共领导人段德昌的家属12人。

  1937年12月,董必武回汉,任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的张难先前往拜访,并赞助举办汤池合作人员训练班,实则为共产党培养人才。

  1947年5月,他在南京出席国民参政会,提出“要以调解中共问题为中心”,制定一个国共双方都能接受的和平方案,被当权者讽为“当代秦桧”。

  1949年1月,“湖北人民和平促进会”成立,张难先任常务干事,发表了致中共和国民党政府书,促请立即实现和平。5月,积极与中共地下组织配合,实现了武汉的和平解放。不久,接到中共中央统战部的通知,被邀请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9月4日,张难先和他的老朋友李书城抵达北京,被安排至大前门六国饭店住下来。

  新政协第一次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正式举行。张难先目睹共产党领袖的风采,兴奋之情难抑,感到国家和民族终于有了希望。他看到分组讨论、酝酿的中央人民政府组成名单中有自己的名字,惊诧不已,对周恩来说:“人民政府非历次政府能比,工作任务异常艰巨,非年富力强者莫任。难先年届七五,垂垂老矣,耳聋眼花,何堪此任,请大会另商他人。”周恩来笑着回答:“连毛主席都称赞先生敏锐,思想极有活力,何谈垂垂老矣?张先生切勿推辞。我们当然要年富力强的同志参政,那年高德劭的也不可缺少啊!”散会时,张难先又向毛上席请辞中央职务,不果。

  本来政府准备安排他担任监察部长的,被他婉言谢绝。到了11月30日,政务院举行会议,协商中南军政委员会人选,周恩来说:“张难先先生是湖北人,对中南数省熟悉,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适合。”与会者以鼓掌表示赞成,他才勉强接受。这位被恶社会、恶政府磨砺出怪异性格的老人,终于能够舒心顺气地工作,为国家、为社会、为新生政权做贡献了。

  张难先以空前的革命热情投入新中国的建设,遭到蒋介石集团的嫉恨。1950年,国民党特务胡子民等来汉,三次谋刺张难先,幸未得逞。同年12月12日,张难先致书总理周恩来,转呈主席毛泽东,建议机关企业过多,亟须禁止。毛泽东赞扬说“唯‘可暂不可久,可紧不可松’这两句话说得好”,立刻下令实行。

  1952年3月,荆江分洪工程规划得以通过,从小饱受水害的张难先欣喜若狂,撰文《报告一件大喜事》,刊登于3月18日的《长江日报》。5月,张难先率慰问团赴工地,慰问前线员工。6月,得知30万军民以75天的惊人速度建成第一期主体工程,取得辉煌战果,再撰《报告一件大奇事》一文,刊登于6月21日的《长江日报》。

  张难先于第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人大驻会常委,并连任第二届、第三届驻会委员,1955年后长住北京,1968年9月11日在北京逝世,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作者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仙桃市作家协会秘书长。以网名“猫郎”活跃在天涯社区、荆楚网等网站,发表网络作品200多篇。先后在《湖北作家》、《大武汉》、《湖北旅游》等杂志发表散文多篇,部分报告文学作品入选《荆楚作家走乡村》系列丛书。出版《大话沔阳人》一部。)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