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创慧的哲人 孤寂的怪杰(3)

辛亥革命网 2017-02-22 13:58 来源:南京论坛NJF 作者:郭齐勇 查看: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字子贞(或子真),早年更名十力,晚年自号漆园,又号逸翁。著名哲学家,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奠基人。

  1966 年“ 文革”开始不久,熊十力被视为“反动学术权威”。20世纪50 年代上海市政府安排给他居住的淮海中路2068 号小楼,被红卫兵轮番抄查。他被日夜批斗,勒令交代历史问题,并在街头示众受辱。大字报贴到门口,家中书籍手稿被撕毁、拿走或查封;继被勒令搬出淮寓,迁居到儿子所住青云路家中。北京来的红卫兵追寻到青云路,审问熊十力,问他知不知道某中央领导当年在庐山白鹿书院时有什么反动活动等。熊十力一律回答“ 不知”二字,因被视为态度顽固又受批斗。

  创慧

  在整个现代新儒学思潮中,熊十力是最具有原创性、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他的全部工作,简要地说,就是面对西学的冲击,在儒学价值系统崩坏的时代,重建儒学的本体论,重建人的道德自我,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熊十力一生重复得最多的话是:“吾学贵在见体”。什么是“体”? 如何去“见”? 或者说,什么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本体、宇宙万物之本根及其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如何以自己的真实的生命去透悟、契接和回应它? 这便是儒家哲学的本体学和方法学的问题。熊十力正是从这两方面去建构他的哲学体系的。

  熊十力的终极关怀,即在于为人类寻找回失落了的自我。科技理性的膨胀,人文价值的丧失,道德意识的危机,生命本性的困惑,促使熊十力以探寻宇宙人生的大本大源为己任。

  西方的实证主义,印度的唯识法相之学和中国的汉学考据,在熊十力看来,其根本缺点在于它们关注的不过是饾饤枝节,从而掩蔽了对于“宇宙之基源”“人生之根蒂”的考察和体悟。因此,重新思考人的类存在的危机和人的类特性与类本质的发展,重新反省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重新寻找“人生本质”和“宇宙本体”,并明了二者的关系,就成为哲学家的首要任务。

  熊十力从儒家哲学的思想资源里发掘并重建了“大本大源”。他认为,哲学的根本任务即是“明示本体”,哲学“ 以本体论为其领域”。他所说的“本体”是什么呢?“仁者本心也,即吾人与天地万物所同具之本体也。”“盖自孔孟以迄宋明诸师,无不直指本心之仁,以为万化之源、万有之基。即此仁体,无可以知解向外求索也。”“阳明之良知即本心,亦即明德。”

  可见,熊十力之“本体”,不是“自然本体”,而是生生不已的、刚健运动的“ 生命本体”,同时又是内在的“ 道德自我”即“ 道德主体”。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创造活动、道德自我完善的活动,即是“本体”及其实践,即是人的最高本质,它涵盖了天地万物,主导着自然宇宙。

  按照儒家的看法,人的存在必须以在世界上实现最高的善(至善)为必然目的。熊十力在这里强调的儒学之“ 本体”,是合天地万物于一体,将宇宙人生打成—片之整体。这样的“一体之仁”,可以推广到鸟兽、草木、山水、瓦石。也就是说,通过内在于人的“仁心”或“明德”之体,即人的精神生命与道德意识的运动或感通,人的生命与宇宙大生命能够回复成一体。但是,人之生命与宇宙大生命回复成一体的中间环节是“用”,也即是工夫,即是道德实践或社会实践。熊十力强调的就是道德(或社会)践履与良知、仁心的一致,工夫与本体的一致,外王与内圣的一致。熊十力形上学之主要思想渊源是《易经》和《易传》之能动变化、生生不息的学说。他同时也继承了先秦道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之大化流行、即体即用、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且以佛学之境界论、自我意识和刹那生灭、瞬息变化的观念强化了《周易》哲学的动态性和能动性。

  熊十力所亲身经历的清末民主主义革命,使他切身体验到革故鼎新和变化日新的氛围。他服膺王船山哲学,将其概括为“尊生以箴寂灭,明有以反空无,主动以起颓废,率性以一情欲”;又以类似的语言概括自己的哲学。

  熊十力哲学本体论与宋明理学(包括理学和心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强调了“健动之力”和“致用之道”,坚持“ 由用知体”“即用显体”,以欲明性,以有反无,由此彰显本体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是人类文化与宇宙之生生不息的终极根源。

  熊十力哲学内蕴的勃勃生机确非他的前辈、同道和门生所能企及。他的“体用不二”论、“翕辟成变”论的特点是“ 深于知化”和“长于语变”。熊十力的“体用不二”“翕辟成变”论,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实践本体论,是本体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论。陆王心学的心本论是一种道德扩充论,其“本心”“ 良知”是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据,而人与天地万物浑然之一体,是其延长或扩充的起点与终点。

  熊十力的心本论,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社会实践的意义,其本体是自然合目的性的“至善”,本体是依靠其实践来实现的。由于近代思想的影响和他本人的民主革命的实践,他没有把实践仅仅局限在修身养性的范围之内。在一定的意义上,本体的功用主要表现为文化创造活动。有本体即有文化创造,无文化创造亦无本体。

  评价

  熊十力关于世界意义和人类存在意义的终极思考,至今不失其意义;其重立大本、重开大用的“体用不二”的架构,奠定了现代新儒学的哲学范型。

  熊十力的哲学及其在20 世纪中国哲学中的地位,我想借用几位著名学者的评价来表述。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指出,熊先生“著作丰富,内容宏博渊奥,确有甚深义蕴。以他的哲学著作和现代西方一些著名哲学家的著作相比,实无逊色。”

  美籍华裔学者陈荣捷教授1952 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现代中国之宗教趋势》中,特别是1963 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的《中国哲学资料书》中,较详细介绍20 世纪中国哲学家时,重点介绍了冯友兰和熊十力。在以上两书中,陈荣捷比较了冯友兰、熊十力二位先生,认为“熊冯二氏,而以熊先生为先,盖以其哲学皆从中国哲学内部开展,非将西方思想与经学苟合也”,冯先生则“太过西化”。他认为,熊十力“给予唯心主义新儒学以一种更稳固的形而上学基础和更能动的特性”。陈荣捷在给我们寄来的信中指出,熊十力的思路“以易经为基,阐发内圣外王之道,实为我国哲学主流,不为佛染,不被西风,非旧囊新酒之可比。”“ 其影响之于中外,未可限量也。”

  1968 年版《大英百科全书》“熊十力”条的撰写者哈米顿(CH.Hamilton)博士认为,熊十力哲学“基本性质即心、意志和意识的性质”。他说,熊十力是中国观念论的哲学家,其《新唯识论》表示佛家、儒家与西方三方面要义之独创性的综合。美、英、法等国各种《百科全书》及《哲学百科全书》均有熊十力专条。无疑,他是世界级的哲学家,他的人文睿智不让同时代的东西方哲人。

  熊十力的人格感召力和学术影响力之大,也是同时代的许多学人无法比拟的。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胡秋原等人都是其学生,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熏陶,并接续、光大,推进、发展了他的事业。

  熊十力的儒学本体论

  熊十力重建的儒学本体论有如下两个特点:第一,以西学作为参照,包括亚里士多德和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乃至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有作为外缘的、离开主体客观独存的实体,或超越于主体和客体的“第一因”“主宰者”,君临万物之上的造物主、上帝。儒学本体论则相反,即反对“把本体当作是离我的心而外在的物事”,反对“凭理智作用”,向外界去寻求或建立本体。这就是万物本原与吾人真性的“不二”说。他强调天道人道融合为一,循着思孟和陆王心学的“尽心则知性、知天”的路线,将宇宙本体(或实体)内化为心性本体,并对“天人合一”“孔颜乐处”“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的人生境界作了本体论(即道德形上学)的论证。 第二,以佛学作参照,熊十力高扬了《周易》形上学的生生不息、尊生健动的学说。先生之本体学说,不仅重立心性之本体,尤其重开本心之大用。根据他的“体用不二”“即体即用”的学说,由即流行即主宰的本体开出了“翕辟成变”的宇宙论,积极入世、自强不息的人生论。生命本体或心性本体是活泼的有内在动力的本体,其变动不居、流行不息的特征及能动性,决非静止的、“耽空滞寂”的自然本体或绝对精神所可比拟,同时又不是柏格森的生命冲动所能取代的。

  (郭齐勇湖北武汉人,1947年生,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著作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熊十力哲学研究》《熊十力传论》《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文化学概论》等。)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