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创慧的哲人 孤寂的怪杰
辛亥革命网 2017-02-22 13:58 来源:南京论坛NJF 作者:郭齐勇 查看:
学人小传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字子贞(或子真),早年更名十力,晚年自号漆园,又号逸翁。著名哲学家,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奠基人。
熊十力的家乡是湖北省东部黄冈县上巴河以北的张家湾。家世穷困,其父为乡下教书先生。熊十力十六七岁即开始了游学乡间的生活,阅读明季大儒的书与维新派变法的文章。1917年至1918 年,他赴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痛感革命党人竞权争利,对政治颇觉失望,慨然弃政向学。1922 年由于梁漱溟的推介,蔡元培始聘熊十力为北京大学特约讲师,讲授佛教唯识学。
1949 年10 月,移居广州的熊十力受董必武、郭沫若电邀,回到北京,继任北大教授。1956 年以特邀人士身份参加全国政协知识分子会议,被增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同年被聘为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后来继任第三届和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冲击。1968 年5月23 日,熊十力因患肺炎而心力衰竭,在上海虹口医院病逝,享年84 岁。
熊十力生前出版的著作单行本就有二十余种,其中以《新唯识论》(文言文本)《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十力语要》《读经示要》《原儒》《体用论》《明心篇》等最为代表。 湖北黄冈熊十力先生(1885—1968)是一位怪杰。他早年参加反清革命,35 岁以后弃政向学。他没有任何正规学历,特立独行,自学成才,曾任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是现代新儒学的大师、著名哲学家。他一生捍卫中华文化的主体精神,弘扬孔子之道,主张思想自由及学术与精神的独立,自本自根,自信自立。他是20 世纪中国具有原创性的哲学家,消化佛学,回应西方的挑战,创建了以儒释道为基础的“体用不二”的新哲学体系。
风骨
熊十力的人格特征是“求真”“嫉俗”,甘贫贱,忍淡泊,“掉背孤行”,独立不苟,堂堂巍巍地做人。他一生与世俗浮浅习气决绝,鄙弃随波逐流、追慕声誉、震慑于权威的奴才性格。他说:“凡人心思,若为世俗浮浅知识及肤滥论调所笼罩,其思路必无从启发,眼光必无由高尚,胸襟必无得开拓,生活必无有根据,气魄必不得宏壮,人格必不得扩大。”他经常劝诫弟子们不要好名好胜、好高骛远——“为学,苦事也,亦乐事也。唯真志于学者,乃能忘其苦而知其乐。盖欲有造于学也,则凡世间一切之富贵荣誉皆不能顾。甘贫贱,忍淡泊,是非至苦之事欤。虽然,所谓功名富贵者,世人以之为乐也。世人之乐,志学者不以为乐也。”
这表达了熊十力的自立之道。抗战八年,中华民族遭逢了深重的苦难。先生作为民族的哲人,虽生活穷困,却凭着他对国家、民族、人民和传统文化执着的爱,发愤忘食,努力著述、讲学。
此时的熊十力潜心从事哲学研究,住在重庆北碚穷乡破庙中,老来颠沛,愈加贫困,勉力握笔,阐释、发挥中国哲学精义。在流亡困厄之中,他仍神游玄圃,对于哲学创作,情有独钟。他确乎做到了“以理想滋润生命,以生命护持理想”。
对传统文化深挚的爱,使熊十力虽长年居无定所,饱受贫困、病痛的折磨,仍以忧乐圆融的情怀,肩负起振兴中华文化的责任。在抗战年代,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除写作了大量书札短论外,最主要的是拿出了两部巨著:《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和《读经示要》,这是他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结晶。
熊十力一生有一个难圆之梦,就是由他自己来主持一个哲学研究所,可惜好梦难圆,原因在于经费问题无从着落。然而,国民党最高当局的资助,被熊十力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