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儿女秉承先生志
辛亥革命网 2016-12-20 09:04 来源:梅州日报 作者:罗娟娟 高讯 查看:
1916年1月,孙中山上海寓所同朱执信(前左二)、陈炯明(前左四)、胡汉民(前左六)、何天炯(后左三)、姚雨平(前右三)合影
梅州人对孙中山的崇敬之情,不仅仅体现在人们对其伟大革命精神的拥护,更体现在昔日梅州有志之士和梅州籍华侨紧随其革命脚步,在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等方面为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贡献力量。
从精神上的追随到行动上的追随
“梅州有志之士和华侨团体对孙中山先生的追随,从精神上、纲领上的追随慢慢发展到行动上的追随。”原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廖金龙介绍说,梅州人追随孙中山革命,有据可查的是源于1901年。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先生把革命工作的重心从国外向香港、东南亚地区转移,而梅州籍华侨更多集中在这一区域,便开始有梅州籍华侨加入到支持孙中山革命事业的行动中。比如当时祖籍梅县松口的谢逸桥、谢良牧兄弟,大力组织发动华侨向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捐款。
“梅州人大规模参与孙中山先生革命组织活动,始于1905年同盟会建立。”廖金龙说,1905年,谢逸桥、谢良牧兄弟俩在日本东京协助孙中山、黄兴等组织中国同盟会,成为中国同盟会的第一批会员,谢良牧担任同盟会执行部会计长,谢逸桥被委任为同盟会岭东地区(含今汕头市、汕尾市、潮州市、惠州市、河源市、梅州市)代理主盟人。是年冬,谢良牧跟随孙中山辗转南洋各埠宣传革命,筹组同盟会南洋支部。
1906年,谢逸桥首先受命回岭东进行革命活动,与温靖侯回乡后即一起联络有声望的开明人士,创办了松口师范讲习所,发展了一批同盟会会员,如丘哲、陈啸桥、温翀远等,为推翻满清地方政权积蓄力量。为了培养革命干部,1907年夏天,温靖侯、谢逸桥等革命党人又在松口创办了松口体育传习所,发展会员和培养军事人才。松口体育传习所尽管只在半年时间办了一期,却培养了120多名学员,其中的30多名骨干也加入了同盟会,并参加了后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不少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众多华侨“挥金为革命”
孙中山在国内领导发动的每一次武装起义,其所需经费几乎全部来自爱国华侨的捐助。而梅州籍华侨众多,纷纷加入到支持民主革命的行动中,“挥金为革命”,甚至有人捐献了全部家产。
1905年秋,同盟会在日本成立,孙中山拟赴南洋进行革命宣传,但缺乏经费,也是由谢逸桥、谢良牧及其叔父慷慨捐赠和积极募捐。因此,1918年孙中山拜访在松口隐居的谢逸桥时,曾填词一曲,盛赞他“挥金为革命”的义举。1910年冬,孙中山决定再次发动广州起义,但经费欠缺太多而无法进行。谢良牧接受筹款任务,取得侨胞梁密庵、古亮初等的支持带头捐款,并组织其他侨胞募捐。不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华侨工人亦慷慨捐出了自己的血汗钱支持革命。
1910年,谢氏兄弟在南洋槟榔屿协助孙中山筹备和召开同盟会干部秘密会议,决定再次策划广州起义。“参加秘密会议的有80多人,梅州籍华侨就占了20多人。”廖金龙说,那次参会前后华侨就一共捐出了4万多元支持黄花岗起义。梅州籍旅居印尼棉兰侨领张榕轩、张耀轩,旅居印尼雅加达侨领梁映堂、梁密庵,旅居马来西亚侨领谢梦池等,每当孙中山到他们那里活动都会留下住宿,各华侨也慷慨支付其从事革命活动的一切费用,还献巨款作革命经费。旅居印尼雅加达侨领张振勋,就曾暗中资助孙中山革命相当数量的资金。
他们与孙中山的革命情谊
在大埔县三河镇中山纪念堂,陈列着孙中山革命轨迹的大量图文资料。从黑白的老照片中,不难发现梅州人的身影围绕在孙中山身前身后,如何天炯、谢逸桥、谢良牧、邹鲁、叶剑英等客家骄子,成为孙中山革命精神的追随者和践行者。
何天炯 孙中山革命事业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何天炯(右一)与孙中山
何天炯,兴宁石马人,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早年受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的影响,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先后结识了孙中山、黄兴、秋瑾、章太炎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领导人。1905年,他参加了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立的中国同盟会,并担任会计,后担任同盟会广东支部长。何天炯在日本积极开展革命工作,广泛联系爱国人士,为同盟会筹集经费。1911年初,何天炯由日本秘密回到香港,专门负责香港至广州的联络运输工作,为起义运送了大量的枪支弹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何天炯担任总统府秘书。不久,孙中山委派何天炯为驻日全权代表,发挥外交作用,让革命获得更多人的支持。随后,何天炯与朱执信等革命党人秘密策划讨伐袁世凯的斗争。
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复派何天炯为驻日全权代表,并任命为总统府最高顾问。次年6月陈炯明叛变,包围进攻总统府,孙中山处于危难之中。何天炯冒着枪林弹雨步行至沙面,拟以私人关系商请英国领事协助孙中山脱险。1924年,孙中山改组了中国国民党,奉孙中山之命,何天炯扶病复出,调和党内意见。1925年,何天炯又以孙中山最高顾问名义赴日本联络,他在日本听闻孙中山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万分,立即返国。由于心力交瘁、病入膏肓,同年7月1日病逝于广州,享年4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