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济民,中山思想的践行者(3)

辛亥革命网 1970-01-01 08: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蔡礼鸿 查看:

一、孙中山思想的根基是博爱仁学 (一)中国新闻网的一则报道 2016年8月24日中国新闻网发布了一则新闻,《两岸大学生寻访南京中山陵 感叹最缺孙中山先生博爱精神》。36名来自台湾的年轻

  (二)武昌起义中,领兵猛攻督署

  “午后八时许工程营同志熊秉坤,金兆龙首先鸣枪,公即率队响应”。“此时蔡济民即率原来巡查队周绍武、施洪胜、邹承昌、胡道松等数十人集合出发。因巡查任务配有子弹,即向天放枪,同时大呼各同盟打开军械库强取弹药,到楚望台高地集合。蔡边喊边即冲出营门。守大营门的李振海、汪正海、江学行、李春山等亦随蔡等出营。沿途消灭旗籍兵士甚多。得与工程营发难同志熊秉坤、于郁文、金兆龙、马荣、邝杰等会合。当推定吴兆麟、李振海领队担负楚望台高地警戒任务;一面派联络员分途催促其他标营响应”。“武昌起义猝然爆发,革命领导者或病(如刘公)、或伤(如孙武)、或避(如蒋翊武)、或牺牲(如刘复基),革命军总司令部原有二十一名干部,起义时在武昌参加战斗的仅蔡济民、吴醒汉二人”。湖广总督署是清廷在湖北的首脑机关,能否攻克督署成为决定起义成败的关键所在。是时“蔡济民即与吴兆麟、熊秉坤会商攻取督署计划”,蔡率二十九标参加攻打督署者,第一轮即有四百人以上,工程八营参加发难者亦有三百人左右,加上其它各标营人马,当晚“进攻队伍合计约在千人以上”,“蔡济民、熊秉坤和吴兆麟组成现场指挥的主脑。蔡、熊所率之部是进攻督署的主力军”。武昌首义之夜,“蔡济民引兵攻督署”,“亲冒石矢,身先士卒,猛攻督署”。“蔡自率(二十九标)第二营已到同志王保卿等二百余人为右路,会同工程营邝杰部出过街楼向王府口搜索前进,攻大都司巷第八镇司令部及督署后面……一路(即右路)蔡济民、邝杰部进至紫阳桥西,即与敌发生激战,敌退王府口,我队由大朝街绕商家巷出三佛阁向南进攻……是夜微风细雨,星光全无,革命党人固已实践预约,但革命军事未获联络一致……而敌人布防周密,大街小巷,布置重兵,素有军事经验的白寿铭、李襄邻正受命指挥抵御;其兵力有巡防营、旗籍宪警、督署教练队、辎重八营等,加以德式机枪,以致我各路进攻部队伤亡不少”。“战斗进行了约一小时,各路队伍因天黑,不能展开,守敌射击太猛,我军还击时打不中目标,大家束手无策。这次进攻除了蔡济民的一个分队完成了剪断全城电线的任务(切断清军的电话联络)以外,其余各路队伍均无进展”。“正当进攻部队在敌火压迫之下几呈溃退之际,本标(二十九标)联络员范连陞等来报:各标营与各级陆军学堂的革命同志,业已分途来援。……本标第一路援兵由姚金镛、张鹏程、梁复昌率领,与四十一标同志胡廷佐、阙龙所部会合邝杰、蔡济民部向王府口猛攻,本标马荣卿等阵亡。敌退守大都司巷以机枪抵抗,相持甚久。蔡济民见事紧急,当商各领队同志分选勇士,抱必死决心组织敢死队冲锋。蔡部同志参加者有吴学斌、张金榜、杨德贵、王佐才等,即与邝、胡两部勇士数十人,利用黑夜,蛇行至敌机枪阵地,突起压制敌人射手,强扭枪口回击,敌人不支,得以乘机冲杀,击破敌人重要防线,即清督署后面及大都司巷一带”。“蔡济民、方维、王光国、阮宝山等奋不顾身,直冲督辕前门。戈士列机枪扫射,我军稍却。惟机枪作辍不定,蔡等辍则进,作则退,相持许久,终不下……是时危甚,蔡济民乃使马明熙等赴南湖迎砲队进城……徐万年指挥全标入城,据中和门城楼及蛇山阵地架大砲射击……砲兵于黑夜瞄淮,目标难明,极鲜效力。蔡济民急甚,令督署附近居民迁出,一概浇煤油焚之”。“蔡济民一面收集敌人枪弹,一面派张鹏程洽商乾记衣庄,以煤油烧所存衣被” 。“乃搜火油焚附近居民住宅,一冀延烧督署,一俾砲队明瞭目标”。“济民即下令,在督署大街敲开杂货店,索煤油数箱,并嘱呼左右邻居,有在家者,宜速避,我等将在此放火,事成加倍赔偿,店主曰:何须赔,煤油在此,请君等动手,兵士遂举火,火势冲天,照耀督署前门高杆,蛇山炮队,连发命中”,“蔡济民等乘势冲锋”,,“连攻数次,遂下督署,复联合其它部队攻藩署,及电报局,均克之”。“自十九日晚起义,至二十日正午,武昌全城光复,义旗高插于黄鹤楼头矣”。

  (三)武昌起义后,参与政权建设

  十月十一日,“天明,觅得黎元洪所在,延入谘议局,推为都督。布告已出,而黎犹豫不决,公慷慨陈词,黎乃允就职”。“詹大悲偕蔡济民等率军从武昌到汉口四官殿码头,设汉口军政分府”。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成立,时“湖北军政府初期实际领导人蔡济民”[曰“革命事宜,吾人自理”。“因建议成立谋略处,以会议制形式发号施令。谋略处内他是主要负责人。最初数日,上至政制建立,下至茶水灯油,事无大小都管,任何人都要找他。以至面容憔悴,声嘶力竭,说话不能出声,佐以手式。党人和非党人无不赞其勤劳,而他自己却谦退自牧,任其事不享其名。遇有争执,必力任调停。许多人自诩元功,竞相标榜,他从来不作自我宣传”。“二十五日阅马场誓师,公登演说,声泪俱下,二十六日,公率师渡江,败敌于刘家庙”。“与牟鸿勋、苏成章、谢石钦,甘绩熙等人任各部总稽查,在鄂州临时约法中,以各部总稽查处权为最重,荐任职以上之黜陟,须经其举劾,各机关之度支,须经其审查。公遇事持平,无人讥其威权过重也。阳夏战争,公兼任总司令部副部官长(当时总帅下设参副两部长)每战必亲往督战。黄总司令克强称为鄂中军人之巨擘。南北议和后,孙武赴沪,特请黎公举公代理军务部部务。到部后整饬军纪,实施教育,分配防地,预筹饷源。其时鄂军有八师之众,各师军官皆翕服。孙武回鄂,有请于黎公改代理为真任者,公再三辞,仍回各部总稽查。抚卹伤军,则办铁血伤军毕血会,公被推为会长。教育遗孤,则办烈士遗孤教养所,为之筹经费”。

  (四)民国建立后,积极护国护法

  民国元年二月二十七日,武昌发生了倒孙武运动。“孙武出走,军务司长由变兵举曾广大充任”。“曾广大被拒,别人不敢干也不能干,最后还是由他接任”。“1912年9月,以蔡济民为首的武昌起义将士赴北京请愿,北京参议院1912年9月28日全票通过决议,以武昌起义日定为国庆日(俗称“双十节”)”。“改进团马队之变,黎公欲穷治,经公力争,保全者千人……袁氏屡电调公赴京,公不欲入其樊笼,留鄂不赴……公生平最亷洁,执政于湖北几两年,毫无私蓄”。“蔡对革命不计名位,一切从需要出发”,“时而有名无实,时而有实无名”。“一九一二年十月,袁政府授以陆军中将,勋二位,调赴北京,他坚辞不往,养疴杭州。在杭州他写成《书愤》六律”,曾经广为传诵,摘录如下:

  为除虏政挽神州,翻不如前更可羞;伫看吹牛都致富,但凭拍马博封侯。

  无分上下皆平等,莫辨公私是自由;借问一般名利客,胸中可有国家否?

  风云变幻感沧桑,拒虎谁知又进狼;铁血铸成真大错,头颅拚却反无光。

  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浩劫茫茫何日了,自惭无策济斯民。

  “癸丑之役失败,潜赴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一九一五年四月,孙中山委蔡为湖北讨袁军司令长官”。黎元洪在1916年继任大总统后,电邀蔡入都,任为公府顾问,并补行授勋典礼。1917年,“孙总理建军政府于广州,任公为鄂军总司令”。“其后有事黄梅武穴间,为敌所窥,秉栓重橑,卒以无事”。“适老同志牟鸿勋、苏成章起兵利川,遥奉蔡为总司令,电请即日前往主持”。“公遂偕张祝南、苏成章、严开勋,蔡以贞等四十余人由沪而汉,而岳,而长沙,而常德间关千里,驰抵军中”。时蔡济民赋诗一首《谢猷宣(牟鸿勋)率军民远迎》:

  山头立马俯戎旌,多谢军民远出迎。奔走流离惭后至,艰辛缔造赖先生。

  倾城父老瞻颜色,夹道儿童问姓名。自慊才庸难济世,抚怀何以答深情?

  “公与牟素相得,公至军,军事一切悉公一人主持,牟僅副署而已。以鄂西弹丸之地,外御强敌,内协友军,筹饷筹械,治军治民,无一疏懈,公之精力,殆非常人可及也”。

  (五)蔡济民利川遇害,董必武奔走申诉

  民国“八年元月中旬方化南藉故赴万。阴令其代折代行之参谋长吴清熙遇事挑衅,东连唐贼,西结土匪,竟于元月二十六日拂晓攻公总司令部……公谓,宁死不开同室操戈之渐……土匪扑入总司令部……从公身后开枪,身中三枪而卒。公为开国殊勋,身历险阻,挫而逾厉其志。以奠定共和为已任,未尝宁居少懈,其才识亦迥越流辈,一旦被戕于鬼域,闻者知与不知皆为流涕。公死时年三十三岁”。

  蔡济民在利川遇害,同死者三十余人。大家公推董用威(必武)、张祝南代表鄂西靖国军赴武昌转上海,向大元帅孙中山报告这一突发事件,请求孙中山严惩凶犯。董必武历来佩服蔡济民的武功、人格和才识,深知蔡济民是个有胆有识,不计较名位的辛亥革命起义首领,听说蔡济民在鄂西组成靖国军,董等立即赴往利川,担任司令部秘书,成为蔡济民的得力助手。董必武发电报给孙中山,报告蔡济民被害的情况。孙中山收阅电报后,“极感哀痛。”严正指出:“幼香久为吾党坚贞之士,奔走国事,百折不挠,此次变起仓猝,遽罹于难,亟应彻底查究,以彰公道,而慰烈士。”董必武与张祝南到上海详细报告了蔡案的原委,孙中山听后非常激愤,表示:“文与兄等共筹为幼香兄伸愤血冤,以彰公道”,并命令在施南的柏文蔚、吴醒汉“兄等力如能及,则声罪致讨,加以惩治”。然而当时主持护法的首领们迭闻惨案屡屡发生,除口头声讨一下之外,因手中没有真正掌握革命军队,只能束手而待,别无良策。

  董必武悼蔡济民挽联曰:

  功业存宇内,哀者泣向上天招魂,鬼魅随心作祟,重整山河谁与问?

  人品高日月,生者力查幽冥冤牒,国民翘首期盼,分清功罪何日明?

  黎元洪赞蔡济民曰:

  卓哉斯人 盖世之英 河山毓秀 江汉钟灵 经文纬武 取义存仁 出师未捷 联军变生

  降此鞠凶 夺我元勋 神州抱痛 楚水无声 天荒地老 人往风清 瞻彼遗像 呜咽不平

  时任陆海军总裁大元帅府秘书长的胡汉民撰写了内容翔实的《故勋二位陆军中将鄂西靖国军总司令蔡公济民传》。1922年黎元洪第二次任总统,追赠蔡和刘公为陆军上将。1927年国民革命军底定武汉,鄂省府决议公葬,立碑墓前,国学大师章炳麟撰造了气势恢弘的《勋二位陆军上将蔡君墓誌铭》。章炳麟曰:

  呜呼,中华民国之起,岂容易哉?始以十数烈士,裸股肱,决肝脰以争,而亡小效,回洑七八年,逎有武昌倡义之事,其军中能者,则以黄陂蔡君为枭,然起于什伯之长,非有连营巨屯为之藉也。奋其虓阚,而虏帅辟易,江汉以清,于是民国始有营垗。君之功,汉二十八将侪也。宜充将帅,填安封畿……

  1951年,时任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的李先念为蔡济民之孙蔡礼贤颁发了《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1981年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前夕,政府重建了在“文革”期间惨遭毁损的、座落在武昌卓刀泉的蔡济民墓,并于2006年、2011年两次进行维修。首义后任鄂军都督府叙赏长的李西屏称“蔡是首义的实际领导人”,2011年,历史学家冯天瑜在他的最新力作《辛亥首义史》中,定格蔡济民为“湖北军政府初期实际领导人”。

  由以上所述的蔡济民所作所为和前人的评介来看,蔡济民无愧是孙中山“天下为公”博爱思想的忠实践行者。可以把蔡济民的精神品格和其所体现的辛亥首义精神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以奠定共和为已任,百折不挠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②有胆有识,临危不惧、果断决策的革命大无畏精神;③不计较名位、廉洁奉公,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④推诚相与,谦退自牧的团结友爱精神;⑤不拘教条,敢为人先的主动创新精神。

  三、孙中山“天下为公”博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我们重温历史,不仅仅是追忆,更重要的在于励今。在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弘扬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爱”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所存不多的蔡济民遗作中,亦可体会到其深厚的“天下为公”的“博爱”情怀和浩然正气。当身处举国“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的满目凄凉时,他深深地忧虑,“浩劫茫茫何日了,自惭无策济斯民”;在面对鄂西“倾城父老瞻颜色,夹道儿童问姓名”的空前盛况后,他静静地思考,“自慊才庸难济世,抚怀何以答深情?”。由“伫看吹牛都致富,但凭拍马博封侯”,“借问一般名利客,胸中可有国家不?”中可见其浩然正气,瞧不起那些吹牛拍马之人,鄙视一般追名逐利之辈。

  近年来一段时间里,有的干部缺乏政治信仰,缺乏奉献精神,缺乏友爱精神,为了一己私利或小团伙的利益不遗余力,甚至不讲诚信,欺上瞒下,贪污腐化屡禁不止,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十八大以来一系列的重拳出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深得民心,震撼官心,官场风气确实明显好转。将来反腐败是一种常态。建立健全防腐败、反腐败的体制机制,将使风气得到更大的改变,使坏的现象得到根本遏制。反腐败需要做好制度设计,党内的纪律、各种各样法律的设置和建设,应该考虑到人性的缺陷和弱点,人的共同点,然后再考虑到权力的运行过程当中容易出现的一些漏洞,把各种各样的法规建设得非常完善、非常严密,然后再狠抓教育、狠抓落实。但是在当前形势下,作为“人民之公仆”的党政官员,遇事拘泥教条,畏首畏尾,缺乏主动创新精神,无所用心,无所作为,表现消极平庸,懒政惰政,衙门作风严重,均属常见,实不能令老百姓满意。为广大民众谋幸福的大爱之心,仅靠三令五申的发文件是难以激发出来的。信仰不是空话,是可以通过真人真事体现出来的。惟有信仰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才能唤醒那些麻木的心,惟有营造出“天下为公”的“博爱”氛围,才可能从根本上为建设中华民族美丽的精神家园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我们的“公仆”都能具有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爱”情怀,能像以蔡济民为代表的辛亥志士那样,“对非党人士亦推诚相与”,其结果必然是“彼辈亦乐于为助”,危难时刻“亲冒石矢,身先士卒”,且“谦退自牧,任其事不享其名”,并“遇事持平”,则必然“无人讥其威权过重也”,尤其是做到“生平最廉洁,执政于湖北几两年,毫无私蓄”,遇到矛盾“宁死不开同室操戈之渐”,则中国梦的实现指日可待,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为期不远也。时下的中国,是多么需要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爱”情怀,多么需要蔡济民所体现的辛亥首义精神啊!

  今天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来纪念孙中山先生,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大力弘扬孙中山先生创导的“天下为公”的“博爱”情怀,弘扬以蔡济民为代表的辛亥志士仁人那种以奠定共和为己任,对革命不计较名位,鞠躬尽瘁,廉洁奉公,推诚相与,谦退自牧,有胆有识,勇于创新,百折不挠的辛亥首义精神,就是要大力宣传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宣传中国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的继承与发展。中国人民经过百余年的艰难探索和奋斗牺牲,已经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今天,我们饮水思源,绝不能忘记无数革命先烈为国家、为民族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创建共和国的伟大历史功勋。我们坚信,在全国各族人民及全世界华人华侨的共同奋斗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附录

书愤·六律

蔡济民

其一

为除虏政挽神州,翻不如前更可羞;

伫看吹牛都致富,但凭拍马博封侯。

无分上下皆平等,莫辨公私是自由;

借问一般名利客,胸中可有国家不?

其二

风云变幻感沧桑,拒虎谁知又进狼;

铁血铸成真大错,头颅拚却反无光。

同仇或被金钱魅,异日谁怜种族亡?

回忆满清惭愧死,我从何处学佯狂!

其三

境遇虽迁不失真,几人宗旨是单纯;

自惭建设无能力,谁惜闾阎堕劫尘?

屠狗不如烹狗贵,解铃还是系铃人;

早知结束如斯苦,翻悔当年种恶因。

其四

唾壶击碎起悲歌,争奈群魔跋扈何!

漫说推翻清政制,将无觊觎汉山河。

是非颠倒含冤苦,黑白揉淆抱恨多;

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其五

哀鸿遍地呼庚癸,却是吾侪手造成;

满目疮痍犹未复,伤心党派又相争。

澄清寰宇知何日?担负忧愁累此生;

满腹牢骚无处泄,借诗聊作不平鸣。

其六

无端平地风波起,惹得苍生抱恨频;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