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济民,中山思想的践行者
辛亥革命网 1970-01-01 08: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蔡礼鸿 查看:
一、孙中山思想的根基是博爱仁学
(一)中国新闻网的一则报道
2016年8月24日中国新闻网发布了一则新闻,《两岸大学生寻访南京中山陵 感叹最缺孙中山先生“博爱”精神”》。36名来自台湾的年轻大学生与南京大学生一同,追随孙中山先生的足迹,重温孙中山先生的“博爱”精神。“现代年轻人最缺乏的就是‘博爱’,大家都太自我。”来自台湾大学的一位大二学生,是第一次来大陆参加交流活动。她在参观孙中山史料过程中,看到当初孙中山先生为国为民的种种,更感叹年轻一代应放宽眼界。对于这样的两岸青年学生交流活动,台湾方面的带队团长认为非常有价值,“孙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联合海内外力量,推翻满清统治,统一中华民族,他的一生体现了中华文化最为推崇的大智、大仁、大勇精神。令人遗憾的是,台湾这一代年轻人对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博爱’精神已不是很熟悉。”
(二)天下为公与三民主义
孙中山精神的核心是“天下为公”,这成为辛亥革命的精神纲领。这是继承孙中山先生最重要的精神之一。1924年,孙中山在题为《三民主义》的著名演说中,曾谈到“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孔子向往的“大同”世界,即是指《礼记》一书中《礼运》篇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天下为公”的“公”字,按照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解释,即是“共”的意思。“天下为公”,也即天下是全天下人共有的天下。孙中山所题写的“天下为公”蕴含着更深、更广的内容。他说:“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孙中山政治道德的终极目标是倚靠中国固有的道德和平实现世界大同之治。
他经常题写“天下为公”四字赠人,告诫革命党人为此理想而奋斗。为了实现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孙中山身体力行,真正做到了大公无私。他为了救国救民,甘愿冒着生命危险,自觉投身革命,长期被迫流亡海外。他长期为革命而奔走,也曾筹集数以万计的经费,他自己没留分文,全部用于革命事业。
(三)博爱是孙中山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
“博爱”是孙中山政治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他曾说:“救世、救人、救国三者,其性质皆为博爱。” 他还有一句话概括得更简洁:“为四万万人谋幸福就是博爱”。他把“博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视为理想的最高境界和追求的最远目标。孙中山认为,“博爱”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是“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 因此,他不遗余力地宣传“博爱”思想。
孙中山特别崇尚博爱精神,认为自由、平等、博爱是人道主义的精髓,应与三民主义一起倡行。他认为“博爱仁者,为公爱而非私爱”,“能博爱,即能谓仁”。“仁”包括救世、救国、救人三种。他鞠躬尽瘁,一生实践对“仁”的追求。
孙中山天下为公的博爱精神,体现在他的一生言行中,他是博爱精神的模范实践者。他的政治主张无不体现了博爱精神。他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下层贫苦百姓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他倡导人权,改良社会,发展慈善事业,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他提倡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要有为四万万同胞牺牲自己的精神;他特别关注、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享有“东方民族解放之父”和“世界被压迫民族、世界被压迫阶级的救主”的美誉。
(四)“中西合璧”是孙中山博爱思想的渊源
孙中山伦理思想具有中西合璧的特征,其实质是力图用西方伦理思想改造中国固有的伦理纲目,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用西方的“博爱”说去改造传统“仁爱”观,从而形成了他的博爱仁学。孙中山博爱仁学的思想基础是他的利人观,也是他“天下为公”思想的具体表现。其博爱仁学赋予了博爱更深厚更丰富的内容。
“中西合璧”是当今学者对孙中山博爱思想渊源的高度概括。孙中山博爱思想渊源是多渠道、多层次的,除深受基督教博爱思想、西方人道主义、法国大革命时期“自由、平等、博爱”口号影响之外,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仁爱”思想亦是孙中山博爱思想的重要来源,这在孙中山思想中有深刻反映。孙中山在吸收中西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博爱思想;严昌洪将孙中山的博爱观概括为:博爱是一种人生权利,享受博爱的幸福是一种天赋人权;博爱是一种好的道德观念,应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这种救国之仁的新道德;博爱是“公爱”而非“私爱”;民生主义是“广义的博爱”,社会主义是“真博爱”,真正理想的世界是“大同世界,即所谓‘天下为公’”。马武刚认为,孙中山的博爱思想包括四个层次的内涵:“救国之仁”、各民族“一律平等”、“为人类谋幸福”和“替众人服务”。孙中山的博爱思想与传统的“固有道德”、西方的政治学说、伦理道德相比,具有突破性价值,是对近代文明的卓越贡献。严昌洪指出,孙中山的博爱观一方面吸收西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关于博爱的道德观念并注入新的社会内容,超越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口号的狭隘阶级利益,表现了东方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另一方面,它主张维护人的平等权利和尊严,是对儒家“爱有等差”的“仁爱”观和禁欲主义的否定,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进步意义。“自由、平等、博爱”在孙中山的文化观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标。孙中山在接受最具西化特色的自由平等观时,否定了西方的个人本位的倾向,而因袭了儒家传统的家国至上的观念,改造成国家本位的自由平等观。孙中山的“博爱”作为人道主义真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他社会救济思想形成的因素之一。博爱思想作为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他的政治理论的基石所在。而以民为本的博爱观正是孙中山社会救助思想的鲜明特点之一。而且,孙中山的政治观念、政治思想、政策路线,均源于他的博爱观。孙中山的博爱思想还体现了孙中山个人品质方面的魅力。从救世、救人到救国的博爱观是孙中山思想的升华、行动的进步,体现了他热爱祖国和人民的赤子情怀。这种博爱胸怀既表现在他的为政清廉、不以权谋私上,又表现在他对民众疾苦的关心及对同志、下属的关怀上。孙中山正是本着天下为公、博爱的情怀,努力迈向大同世界。
孙中山的伦理思想,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中西合璧,是他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对近代中国局势的研究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探索的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而成,有着强烈的实践指向。他强调“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的文化开放态度,以及对固有道德的改造。他说:“恢复我一切国粹之后,还要去学欧美之所长,然后才可以和欧美齐驾并驱。如果不学外国的长处,我们仍要落后。”他既提倡“恢复我一切国粹”,也主张“还要去学欧美的长处”,那么就道德领域而论,“国粹”指的是什么呢?“欧美的长处”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孙中山说:“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孙中山尤其对中国传统仁爱精神非常推崇,总是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色彩,主张把它恢复起来、发扬光大:“仁爱也是中国的好道德。古时在政治一方面所讲爱的道理,有所谓‘爱民如子’,有所谓‘仁民爱物’,无论对于什么事,都是用爱字去包括。所以古人对于仁爱究竟是怎么样实行,便可以知道。不过是中国人对于实行仁爱没有外国人那样实行,但是仁爱还是中国的旧道德。我们要学外国,只要学他们那样实行,把仁爱恢复起来,再去发扬光大,便是中国固有的精神。”这些“固有的道德” 曾经在历史上起着维系民族精神的凝聚力作用,在近代特殊的社会条件下应当进一步发扬,但仅此还不够,要必须借鉴西方文明:“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虽纬经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还要去学欧美的长处” 就是学习并拥有“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它们是十七、 十八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政治伦理思潮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中,它们一直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用来反封建专制主义、反封建伦理绝对主义的思想武器。孙中山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 孙中山“恢复国粹”、“学欧美的长处” 之说,实质上是力图用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思想改造中国固有的伦理纲目,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用西方资产阶级“博爱” 说去改造传统“仁爱”观。他认为:中国古来学者,言仁者不一而足。据余所见,仁之定义,诚如唐韩愈所云“博爱之谓仁”。 。韩愈曾以博爱言仁,孙中山此处肯定韩愈之说,但又不同于韩说。孙中山认为韩愈之博爱乃为“私爱”, 是“狭义之博爱”;孙中山所追求之 “博爱”,乃为“公爱”,是“广义之博爱”,“我们古代若尧、舜之博施济众,孔丘尚仁,墨翟兼爱,有近似博爱也者,然皆狭义之博爱,其爱不能普及于人人。”以“狭义之博爱” 来指称韩愈的“博爱”,说明孙中山认识到了韩愈的博爱没有突破“爱有差等” 的原则,没有突破“亲亲、仁民、爱物”的思维模式,只能算作“私爱”。 所以孙中山要用资产阶级的博爱思想来改造中国传统的“仁爱”,将其提升为“广义之博爱”。孙中山以博爱言仁的思想基础是他的利人观。“重于利人者,每每至到牺牲自己亦乐而为之。此种思想发达,则聪明才力之人专用彼之文学评论才能,以谋他人的幸福,渐而积成博爱之宗教慈善之事业。”孙中山还将“利人”解释为“替众人服务”,并称之为“世界道德的新潮流”,“这种新道德就是聪明能力的人,应该要替众人来服务。这种替众人来服务的新道德,就是世界上道德的新潮流。”“上而总统,下而巡查,皆为人民之公仆”。利人观和“替众人服务”思想,非常贴切地体现了孙中山“三民主义” 思想的主要精神,是其以博爱言仁的基础。孙中山以博爱言仁,赋予了博爱更深厚更丰富的内容。它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联系起来。孙中山称自己的“博爱”为“广义之博爱”, 是因为它本质上就是社会主义博爱,其目的是为人类幸福:“社会主义之博爱,广义之博爱也。社会主义为人类谋幸福,普遍普及,地尽五洲,时历万世,蒸蒸芸芸,莫不被其泽惠。此社会主义之博爱,所以得博爱之精神也。”这种“广义之博爱”,绝对没有亲疏远近之别。孙中山极为推崇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进化论。他还说:“社会主义者,人道主义者也。人道主义,主张博爱、平等、自由,社会主义之真髓,亦不外此三者,实为人类之福音。”当然,孙中山所说的社会主义,思想渊源乃是德国俾斯麦式的“国家社会主义”,而不是无产阶级所讲的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