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左膀右臂”:丁惟汾在青岛办学校(4)
辛亥革命网 2015-08-06 09:20 来源:信网 作者:魏军 查看:
归隐青岛读书写作
齐河路4号,是丁惟汾的故居。1929年,他避居上海,曾经写了一首诗以明志:“手把斧柯斩乱藤,云山踏遍万千层,芒鞋几两都穿透,严濑滩前拜子陵。”希望能够像东汉的严光(字子陵)一样,功成身退,并且继续他先人的朴学传统,澹泊明志,以砚田笔耕终老田园。
为了完成这个夙愿,1930年9月,丁惟汾卖了日照家乡的祖产,在当年还是一片荒芜的青岛栖霞路不远(今齐河路与王村路之间)选了一块地,亲手绘图设计盖了一座小洋楼。这是栋米黄色的小洋楼,小院不大,粗石花岗岩砌成的院门立柱,配着半人高的院墙。小楼从齐河路看看去是两层楼,转到小楼的后部则是三层楼,粗石花岗岩砌至一层的顶端。小楼3层侧面有多边形的露台,背面有矩形的露台,露台的围栏均有矩形的图纹装饰。小楼的正门在一侧,进入后是红色的木质楼梯,楼梯的扶手有精美的雕花装饰。小楼依山势而建,居高临下,可以遥望青岛汇泉湾,风景很美。丁惟汾将他读书写作的书斋命名“诂雅堂”。
在丁原赓所写的《丁惟汾与青岛》中说:丁惟汾的退隐计划并没有实现。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国难当头,丁惟汾又被征召入京。这段期间,丁惟汾往返于青岛南京之间,老骥伏枥,先后出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国府特种外交委员会委员及监察院副院长等职,但是青岛的家一直是大半生奔波革命的丁惟汾最心爱的住所,一直到1948年离开青岛,将近二十年的时光,除了抗战八年被迫背井离乡,丁惟汾每逢余睱 ,必定直奔青岛,而且每次回到青岛家中,他就像老僧入定一般沉浸在无涯学海之中了。
丁惟汾在这里读书写作的生活,他的表弟王崇五(前济南市长)有一段生动的描写:“二十二年(1933年)侍先生居青岛,先生每日黎明即起,盥漱既毕,即伏案执笔疾书 ,任何客人至前,均属耳无闻,目无见,直至午餐为至。日日如此,月月如此……”这是丁惟汾一生写作最丰富的时期,他大多数的单篇研究论文以及《山东革命党史稿》、《毛诗韵聿》等重要著作的初稿都是抗战前在青岛此宅完成。他最受推崇的学术著作《俚语证古》也在此发轫,1931年在《山东图书馆季刊》发表的《齐东语》即是《俚语证古》研究观念的雏型。丁氏家学渊源,研究声韵学及方言学成就杰出,章太炎有“研经怀孔壁,论韵识齐东”的诗句相赠,对他的学术成就推崇至极。
在这段期间,丁惟汾借着青岛的地利人和为地方父老推动了两项工作:1934年开始在济南千佛山麓主持营建山东革命烈士公墓,表旌山东辛亥革命以来牺牲的志士。并且在日照捐学田百亩,创设鼎立小学,为故乡子弟提供一座免费就学及住宿的完全小学。1936年,孔子的七十七代孙孔德成拜丁惟汾为师,正式成为诂雅堂主的入门弟子。
他对青岛一往情深
青岛一直是丁惟汾心之所系,1948年底他去台湾后 ,写了一篇短文《青岛正名》,从考据学的角度来探讨青岛地名的由来,聊寄他对青岛的思念。丁惟汾的革命事业和学术生涯都与青岛息息相关。他与青岛的缘分以筹办震旦公学起,而以胶澳中学复校终,目前两校都已不复存在,只有位于齐河路4号的故居,还能寻访到他的遗踪。
丁惟汾有山东人典型的苦干实干作风,善于与基层人民打成一片,因此从事群众运动成效卓著。在他的精神感召之下,许多山东青年参加革命的行列,在国家民族大义的前提之下,共同反帝、反军阀,他的一生对国共两党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像丁惟汾这样一位爱国忧民、关心学术、教育的长者,他的胸襟,也许只有吹过汇泉湾的微风才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