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左膀右臂”:丁惟汾在青岛办学校(3)
辛亥革命网 2015-08-06 09:20 来源:信网 作者:魏军 查看:
丁惟汾1907年来到青岛
丁惟汾与青岛结缘,可以追朔到他的早年。1904年,丁惟汾留学日本,1906年秋天,他在东京创办宣传革命的《晨钟报》,并且对国内发行。
由于日照与青岛的地缘关系,丁惟汾很早就熟悉青岛。丁原赓在《丁惟汾与青岛》一文中介绍:1907年丁惟汾趁着暑假,借口归国省亲到青岛考察,他认为青岛在地理位置上扼山东形势,又因为是德国租借地,清廷不敢越雷池一步,便于从事革命活动,就派遣栾星壑(钟垚)到青岛结交朋友,并在青岛成立《晨钟报》分社,受到商会、青年会的支持,纷纷输资捐助,这使得丁惟汾认识到在青岛从事革命的潜力。因此,丁惟汾又呈报同盟会东京总部,决定在青岛建校,以网罗英杰,储备革命人才。
这时,在国内已有革命活动经验的陈干潜行至东京,丁惟汾引介陈干与同盟会总部领导阶层的章炳麟、陶成章等讨论建校事宜,决定由丁惟汾负责在国外筹款,刘冠三负责国内募捐,章炳麟在东京延聘教师,而派遣陈干到青岛主持筹划建校事宜,陶成章并决定亲自回国任教,于是1908年2月震旦公学在青岛胶州路正式成立,刘冠三由济南前来主持校务,并率山左公学的学生加入,青州中学的同盟会员也一同转学入震旦,使革命思想在青年中得到普及。
震旦公学采取文武兼备的教育模式,师生一律食宿在校,接受军训。教师不受薪给,募款所得,完全用于购买枪械。不幸,震旦公学成立一年,即因清吏端方在东京同盟会总部的内奸何震(刘师培之妻)的通风报信引起清廷的忌惮,屡次要求德方查封,并因学校师生参与抵制德人的保矿运动而失去了德方的支持,遂被迫关闭。但是这一年中,山东同盟会的英才聚集青岛,暗地准备武装起义,并在青岛吸收了大批党员,后来山东辛亥革命以及讨袁 、护法的革命大将,如刘溥霖、吕子人等人都曾经震旦公学的培养。可以说,震旦公学的成立,成就了以后20年青岛作为胶东地区国民革命策源地的开端。
1909年4月,丁惟汾再度由东京请假归国 ,这次他的使命是计划以筹办实业的名义建立革命的根据地,并为革命筹款。丁惟汾再度选择了熟悉的青岛,派遣赵光成立染织厂,栾志杰主持印书局。震旦公学解散之后 ,青岛地区的革命活动便以这两处为基地。丁惟汾这次回国 ,同时召栾星壑由奉天回山东议事,决定“山东起事,先取烟台”的大计,遂秘密开展运动烟台海陆军警的工作。
从胶澳中学到青岛一中
关于丁惟汾开办胶澳中学的事,青岛文史专家鲁勇在《丁惟汾开办胶澳中学》一文中是这样描述的:
1923年6月,实行了“国共合作”,1924年1月孙中山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山东代表有丁惟汾、王乐平、王尽美(共产党员)等。会后,他们都来青岛开展工作。
丁惟汾、王乐平组织了平民学会青岛分会,又开办了胶澳中学,平民学会也设在学校里,胶澳中学成为国共合作下的国民党在青岛的大本营。
胶澳中学初在登州路德国人办的毛奇兵营,7月迁至汇泉原伊尔底斯兵营,顾随来青岛任教,暑假期间将其“浅草社”的朋友冯至、陈翔鹏、陈炜漠都请来青岛一起写作。顾随早期是著名作家,后期是一代学者,今有“顾学”。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参加“一大”的两名山东代表邓恩铭、王尽美都曾在校开展工作。青岛团地委书记关向应在胶澳中学发展了余修(建国后曾任山东省副省长)为共青团员,建立了团组织。1925年,同学们积极参加了“五卅运动”。
1929年南京政府接管青岛,将胶澳商埠改称青岛市,胶澳中学也改称青岛市立中学,这时期有一大批教师是名家,国文教师有“五四”初期成名的诗人汪静之、音韵文字学家王云瞿、作家陈翔鹏,英语教师有翻译家张友松、章铁民;美术教师有于希宁、王卓、孙沾群,音乐教师有王玫……这些都是全国有名的。郁达夫来青岛,诗中写到“湛山一角夏如秋”就是市立中学。
在市立中学读书以后成为名人的也很多,如于黑丁(作家、河南省文联主席)、李白凤(作家、史学家)、李普(新华社副社长)、黄宗江(剧作家)……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占据了校舍,学校迁到西镇,利用了贵州路小学,抗战胜利后又迁到单县路,用了原青岛学院商业学校旧址。青岛解放后改称为青岛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