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左膀右臂”:丁惟汾在青岛办学校
辛亥革命网 2015-08-06 09:20 来源:信网 作者:魏军 查看:
当年的他,与大名鼎鼎的廖仲恺被称为孙中山的“左膀右臂”,在争取民族独立自强的革命道路上曾经叱咤风云 ,出生入死;当年的他,被蒋介石以“七哥”(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七)相称,荣任“总统府”资政。而他的名字,对于当代人来说却很陌生,他就是丁惟汾。
传统与现代的“时髦”家庭
在近代中国的百年激荡中,丁氏家族成员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据江寒秋在《丁惟汾家族的百年激荡》一文中介绍,大约是在元末明初,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夺取天下的武昌人“铁枪”丁兴,以“军功除淮安海州(今连云港一带)百户,子孙世袭而安居其地”,这便是如今大多数山东丁氏族人有史可查的家族来源。1380年,族人丁顺又自海州迁移至日照,此后600年从军务农,耕读传家,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
在出过“一门三进士”、四进士、乃至六进士的日照涛雒镇丁家官庄丁氏家族,生于1849年的丁以此仅仅是个秀才。但他并不是一个酸腐、保守的文人,他能够痛斥清廷腐败,并且崇尚西洋渐进的民主思想。在那个“开眼看世界”的时代里,丁以此的思想似乎带着洋务派领袖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痕迹:他是音韵学与文字学方面的著名学者,著有《毛诗正韵》一书,同时,他的书房上还贴着这样的对联——欧风美雨留嘉客,古史今书读幼孙。
丁以此的次子丁惟汾便是在这样一个交织着传统与现代的“时髦”家庭中长大。丁惟汾(1874~1954年),字鼎丞,因为传统,他研习国学,参加沂州府试,中廪生;因为现代,他又在1904年东渡日本,进入明治大学法学系,随即便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丁惟汾受命为山东省党部理事,负责全省党务。是年,清帝退位,建立民国,成立国会,丁惟汾以省议员身份赴京,当选为众议院议员。在国会中,他与宋教仁等坚决抵制袁世凯用重金贿赂操纵选举,以压倒多数获胜。
1913年,袁世凯专制独裁,一意孤行,谋杀宋教仁于上海,谋杀徐镜心于北京。接着,又有诸多革命党人惨遭迫害。丁惟汾的一位族人见革命风险如此巨大,便好心奉劝其委曲求全以免祸灾。从不妥协的丁惟汾愤怒地吼道:“我们革命党人有自己的坚守,让老袁把我的头拿了去吧!”
话虽如此,但为了更为长远的革命理想,声名在外的丁惟汾知道自己并不适宜冲在最前线,于是选择退居幕后,1914年返回日照。在乡间,丁惟汾一边务农,一边密谋讨袁大计。他积极支持外甥薄子明护国讨袁,薄子明后来成为山东护国军司令。
“蒋家天下丁家党”
1927年,是中国现代史的一道分水岭,也是丁惟汾政治走向的重大转折点,在这个十字路口,丁惟汾最终选择了蒋氏政权。其中缘由,非常复杂。
丁惟汾的出身既非大地主,也不是大资本家,更非买办资产阶级,充其量不过是齐鲁乡间的一亦儒亦农的士绅,其政治选择不能以单纯的阶级观点判断。从自然的政治演变看,1926年7月,丁惟汾离开北京,南下广州,出席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临时全会,讨论北伐事宜。这次会议,对丁惟汾特别重要,他被推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青年部长,使他在国民党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