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志士的不同命运(4)

辛亥革命网 2015-07-22 08:55 来源:纵横 作者:纵横 查看:

人生转折,许多辛亥人物脱离国民党阵营,成为共产党的座上宾。辛亥人物后来大都进入国民党阵营,但事情也不是绝对的。

  1911年11月2日,李书城来到武汉参加武昌首义,由黄兴提议担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参谋长。黄、李二人亲率大军向汉口的守敌进攻,因手下三位将领贻误战机使进攻受挫。经过一番整顿,11月17日再次向汉口发动进攻,但终因敌强我弱,加上连续作战士兵疲劳,武器、弹药、兵员损失,汉口终未能攻克。但谱写了辛亥革命中的壮烈一页。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先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秘书处军事组组长兼陆军部顾问官。北伐军总司令部顾问。全国解放后,共产党没有忘记自己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其寓所召开,也没忘记他反对蒋介石的内战政策,为和平解放武汉做出的贡献,邀请他在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之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部长,人大常委会委员。这也是辛亥革命重要人物在共产党政权担任的最高职务。

  被称为“辛亥革命湖北第一人”的张难先,在武昌首义、讨袁运动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历任国民党政府铨叙部部长、浙江省政府主席、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党政军监察委员会主任等要职。 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的影响下,逐渐转向支持民主运动。抗日战争结束后,与李书城等以湖北耆宿身份发起“和平运动”反对国民党的反共反人民的政策;并与中共武汉地下组织联系,为配合武汉解放,防止国民党破坏城市,做了有益工作。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的要职,还担任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老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西安起义总指挥张凤翙,是辛亥革命北方领导人之一,直接发动和指挥了光复西安、陕西的战斗,1912年8月被北洋政府任命为陕西都督。

  张凤翙抗战期间,积极主张抗日;抗战胜利后反对内战,和周恩来等共产党人来往密切;1949年解放前夕,张凤翙拒绝随国民党去台湾,积极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张凤翙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行政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等职,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辛亥人物的不同命运就证明了人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管林林总总的辛亥人物意识形态怎样、结局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是辛亥革命这个伟大过程的参与者,没有他们共同的表演,就没有这出大戏,至于演技如何,孰好孰坏,自有后人评说。

刘公

  病逝者

  革命艰苦、革命者清廉,贫病交加、伤病交加使一些辛亥人物英年早逝。革命党人孙武在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中当是一个导火索式的人物。1908年夏他东渡日本,入大森军事讲习所,专门研究野外战术及新式炸弹。武昌起义前的10月9日,孙武在汉口租界宝善里试验炸弹,不慎引起爆炸,从而引起清军大搜捕,至使革命党人迫不得已,于10日仓促起义。武昌起义后,任湖北军政府军务部部长, 1912年3月自行引退,1939年因旧伤新病在北京病逝。

  著名的辛亥志士刘静庵曾参与建立湖北第一个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1906年3月又在武昌组建了“日知会”,被推为总干事,主要以报告演讲、办报撰文、教授讲课等方式开展革命宣传,鼓动反清革命。刘静庵一系列的革命活动,为武昌首义作了思想和人才方面的准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906年 10月,湘赣边境萍乡、浏阳、醴陵起义,刘静庵召集日知会干部在汉密谋响应,遭叛徒郭尧告密。1907年1月,张难先、刘静庵等9人先后被捕入狱,酿成轰动全国的日知会案。

  刘静庵在狱中受刑最重,被清庭差役用竹鞭抽打光着的脊梁,骨头打得暴露在外,眼脸青肿,但仍高昂头颅,骂声不绝,被誉为“铁汉”。经受了五年种种惨无人道的酷刑后,刘静庵于1911年6月12日在狱中伤病交加而死,时年36岁。

  在众多病逝的革命党人中,刘公的事迹尤为感人。刘公是武昌首义领导人之一,出生于襄阳一个大户人家,1902年东渡日本求学,曾协助孙中山创立同盟会,创办《民报》鼓吹革命。每当革命事业需要用钱时,总慷慨解囊。

  1911年3月,武汉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共进会诸人切盼刘公来汉主持会务,尤需在经济上予以支持。为筹措革命经费,刘对家里佯称:“顷蒙驻日武官说项,捐得一实缺道台,分发河南,可以走马上任,急需白银8000两”。得到其叔刘子麟的支持,5月随携家中所给5000两银票赴汉,供共进会作革命活动经费。刘公常年进行革命斗争,积劳成疾,患有严重的肺病,但要么由于革命繁忙、无暇顾及;要么就是手头拮据,无钱治病,致使病情加重。直到1920年才经同志们的督促赴沪就医,但为时已晚,于同年4月12日在上海病逝,时年40岁。刘公将大把大把的银子花在革命事业上,自己治病需要花钱,却一毛不拔,其境界、其坚毅、其清廉当为后世楷模。因贫病而死的著名辛亥志士还有石瑛、蒋作宾等。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