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风云——保定军校名将录(3)

辛亥革命网 2015-05-27 09:16 来源:保定晚报 作者:马永祥 查看:

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整、学制最正规的军事学府。亥革命期间,军事学校的学生投入到推翻封建帝制的斗争中去,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了将军。

  张廷辅(1882-1912),号清臣,字荣贵,又名庭辅,直隶(今河北)邯郸县裴家堡人。父祥征,清痒生。张幼年时,倜傥不羁,身矫健,能攀援壁角灯楼,在屋脊跑步,父兄辈咸以为难以成器。

  二十一岁(1904)张廷辅考入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第二期英文班。1906年10月毕业后即入该堂第三期步兵科学习,1907年10月毕业后调湖北新军,初任教练,后屡升迁,至武昌起义前后,担任新军长江第四镇统制的职务。曾与蔡济民、陈洪浩、吴醒汉、王宪章、王文锦、邓玉麟、徐达明、高尚志和梁鹏等人组成“十人谋略团”(起义后解散),专一策划起义筹备工作。1911年10月9日该机关部被破坏并被捕。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在蔡济民、吴醒汉等人的策动下首先发难,打响了第一枪,夺取了军械库。并把张廷辅救出。张廷辅带着两营部队联合武昌城内外各军官兵同时起义。经过与清军激战,攻下了总督署,总督瑞澄已先逃。次日战斗结束,武昌城区完全掌握在革命军手里。

  清军大举进攻汉口和汉阳,黎推黄兴为总司令负全部指挥责任。张廷辅在黄兴指挥下赴前线作战,张协同友军转战于汉口、汉阳两地间,总身先士卒,出入于枪林弹雨中,有时与敌人肉搏。1912年1月鄂军扩编,升协为镇,张廷辅任第二镇统制,改编后任湖北陆军第一师师长。

  1912年2月27日,开军事会议,散会后,时值冬季,约晚上十时左右。张归至寓所门前,令卫兵购物,独自出门,由左边厨房内,突然窜出二人,出其不意,向他开枪射击。凶手之一有第十七标第三营督队官罗大纲。其妻和弟廷玉二人闻声赶至,见张倒卧在血泊中,弹伤数处,血流不止,凶手已逃去。张此时尚能喃喃自语,但只听到“错了”二字,旋即气绝身亡,牺牲时年仅二十九岁。正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张治中(1890-1969),原名本尧,字警魄、文伯、文白。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西乡洪家疃村人。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张治中顺应革命潮流毅然到上海参加学生军。辛亥革命不仅为张治中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也给他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1912年2月12日南北议和后,陆军部决定将入伍生并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14年11月10日,张治中结束了武昌陆军军官第二预备学校的学业,跨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以下简称“军校”)。

  在军校学习期间,张治中的学科与术科成绩都很优良,但他并不一味追求分数,他说:“假使囿于分数之见,不问死活以竟前茅,毋乃大愚。”他认为应当以“精神体力之所及及能力之所至,为用功之标准,不拚命以争胜,不牵强以侥幸,只求问心无愧”。张治中不主张读死书、死读书,他关心国内外时局的变迁,积极参与了军校同学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

  1916年12月,保定军校第三期学生举行毕业典礼后,张治中等大批同学要求到西北新疆部队里去见习,以便服役边疆为国效忠。但未达到目的。张治中最终被分到腐败的、旧式的由安徽军阀倪嗣冲统率的安武军里任见习官,想到边疆去保卫祖国亦不可得。

  后来张治中在回忆军校生活的时候说:“我在武昌陆军军官第二预备学校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求学前后整整五年,培植了我的科学基础,培植了我的军事学术基础,培植了我的人格修养基础,对于我一生的事业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张治中毕业于保定军校时,袁世凯已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半年多了。面对纷繁复杂的政治风云,张治中在艰难地寻觅个人前途与民族命运的结合点,最终迈进了孙中山创办的黄埔军校,走上了国民革命的道路。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