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风云——保定军校名将录
辛亥革命网 2015-05-27 09:16 来源:保定晚报 作者:马永祥 查看:
傅作义1895年6月27日出生在黄河岸边的山西省荣河县(今临漪县)安昌村,祖上世代务农,过着清贫、俭朴的生活。
1910年,傅作义15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太原陆军小学,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傅作义参加了起义队伍,并任起义军学生排的排长。
1916年8月,傅作义经过严格的身体检查后,考入了保定军官学校第五期步兵科。傅作义在保定军校期间,学习上更加努力,严守纪律,团结同学,尊敬师长。所学的步兵四大教程及典范令,射击、马术等的考试成绩全优,特别是射击技术,弹无虚发,名列全校第一。1910年到1918年的军校生活,使傅作义经受了全面锻炼。他不仅学到了专业技术知识,而且也经历了实际的战地生活考验。1918年9月,傅作义从保定军校毕业后,回到山西,参加了晋军。傅作义之所以要参加晋军,一是因为他的故乡在黄河之滨,乡土之情纽带的牵连;二是因为阎锡山所经营的晋军在地方军队中有一定的实力和声望。
傅作义到晋军后不久就晋升为连长。
1926年,国民军宋哲元部围攻大同,与晋军发生激战,晋军败退,转守雁门关,留傅作义率第八团死守天镇城,屡挫敌锋。历时3个月,最终以少胜多。由于傅作义战功卓著,被提升为第四旅少将旅长。不久,晋军由10个旅扩编为17个师,傅作义又升任第四师中将师长,时年31岁。
傅作义1918年9月从保定军校毕业跨入晋军后,仅仅8年时间,就由一个见习军官升任为师长,成为晋军中的一员骁将。
蒋光鼐 很多人都只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的抗日将领,曾在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中,率领十九路军在淞沪地区坚决抵抗日本侵略者的猖狂进攻。而他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却很少为人所知,那时候他仅仅是一名学生军。
1906年,十八岁的蒋光鼐就申请加入了同盟会。
1909年,蒋光鼐在陆中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同盟会的秘密活动,外出联络新军,准备武装起义。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学校后,蒋光鼐和南京陆军的四五十名同盟会会员,连夜开会,决定夺取礼堂后面的武器库来武装自己,以响应武装起义,壮大革命声势。由于校方连夜把武器库的枪支弹药运走,他们决定奔赴武昌,参加战斗。
这时,武汉形势颇为紧张,清军的援兵已经抵达汉口,直逼汉阳,和革命军隔水相对。10月28日,黄兴赶到武昌,受任起义军总司令,统一指挥作战。黄兴对南京陆军的一百名学生颇为赏识,把他们编为学生军,直属总司令部指挥。蒋光鼐当时任起义军总司令部督战队员,和总司令部人员一起,从汉阳搭浮桥向汉口循里门车站方向攻击前进。当时蒋光鼐仅仅是一个满怀民主革命激情的22岁青年,这次战斗是他平生第一次在枪林弹雨中接受锻炼和考验。战斗中,由于大部分人没有战斗经验,再加上有的士兵临阵脱逃,致使全线崩溃。蒋光鼐跟随部队退到浮桥边时,浮桥已被挤断,一些士兵坠落在深秋寒冷的江水里。他幸运地搭上了最后一条小船回到汉阳。
起义军收复汉口的战斗失败后,学生军中有人公开退缩了,要求回南京去。蒋光鼐说:“刚刚来到这里的我们都是斗志昂扬、充满革命的朝气,现在遇到挫折,难道就要退缩了吗?做事要善始善终,为人应只求尽责。”他坚决留了下来,驻守在汉阳琴断口,和冯国璋第二军的队伍隔江相对。
万耀煌(1891-1977),原名奇,字武樵,晚号砚山老人,湖北黄冈县人。1911年7月在升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期入伍生队,武昌起义后,由保定回武昌参加辛亥革命。
1911年11月27日,汉阳失陷,革命军退守武昌。黄遂辞职,乘“岳阳丸”号轮船赴沪。
清军不断用重炮轰击武昌,都督府正厅也中弹起火。黎元洪慌忙任命蒋翊武继黄为战时总司令,吴兆麟为总参谋长后,仓皇出城东逃。因黎元洪出逃时将都督印带走,蒋翊武等人急得团团转。
这时,年仅二十岁的万耀煌挺身而出,自愿要求追赶黎元洪回武昌。万耀煌和吴兆麟之弟吴兆锂二人当即借了两匹快马,手持致黎元洪的亲笔信,向东飞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