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中的高州府籍人士(2)
辛亥革命网 2014-09-01 10:24 来源:茂名日报 作者:熊葵 查看:
2、护救孙中山脱险的信宜三勇士:
林树巍、林直勉、陆志云——民国十一年六月一日,孙中山已发觉陈炯明有异心,毅然从北伐前线韶关回到广州,驻进越秀楼,遣使晓以大义。而陈乃执迷不悟,阴谋益急。竟密令叶举部占领广州东、西、北郊各战略要地,阴谋叛乱,妄图杀害孙中山。六月十五日夜,粤军旅长陈德春、连长赖达(信宜人,老同盟会员,驻黄沙陈家祠)获悉陈叛变手令,急潜出营地,就近奔向陆志云(时任大本营辎重大队长)报告,陆志云立即急访林树巍(时任大本营参事)、林直勉,三人同登越秀楼。时已深夜一时,力劝孙中山速离此毫无设防之地,即取白夏布长袍披之,扶下楼。孙中山命陆志云去保护孙夫人脱险。林树巍、林直勉二人急随护孙中山步行经芒果树街,横过惠爱西路入小市街到泰康路,时已有步哨戒严,问何往,林伪言:“母病急,延医生(指孙中山),如不信,可随来。”哨兵乃许通过。至旧归德门附近,哨兵益多,幸好此乃黄包车站,车来往拥挤,乃由车隙越过马路。及至长堤。即雇艇直驶向海珠海军司令部。哨兵喝问,林答有重要公文亲交温总司令(温树德)。温闻声即出见孙中山。时已炮声四起。陈炯明叛军洪兆麟部四千余人于16日凌晨三时围攻总统府,炮轰越秀楼。幸好孙中山已安然脱险,登上楚豫舰,与温司令召集各舰长商议应变戡乱之事矣。
林云陔——(1880-1948)信宜人,于1904年即与高州的熊英、谭惠泉在高州城文明门组织“新高同志社”,后到广州入读两广方言学校与陆匡文、梁泽寰等组织“雄辩学社”。后获识朱执信,加入同盟会。“广州起义”中,他负责运输弹药,助攻督署。朱执信肩背受伤,他为执信疗伤易服后,护送脱险。武昌事起,奉命赴港领回枪械回高雷主持反正,会熊英、谭惠泉等于高州鸿渐馆,密调民军防营黄元贞、张锦芳进迫高州城,令林树巍率信宜选锋队首发难,决与当时高雷道彭言孝(人称杀人彭)作殊死战。高州的各同志均领取曲尺、驳壳及炸弹,在林云陔的带领下,一举冲进道台衙门。九月廿三日高州便宣告反正,成立高州军政分府,推林云陔为分都督。民国十一年,陈炯明叛变,北伐军由赣回师,攻韶关不克,腹背受敌,便取道赣粤边境,向闽推进。云陔带着公款徒步随行,履荆棘、攀巉岩,手足龟裂、面目蚊伤。因荒地缺粮,以薯叶充饥,有士兵误食毒草几死,且敌人又追至,几被俘。几经艰苦,保住公款秘密经福州到达上海,完成护送公款任务。胡汉民有诗赞他曰“万死还随北伐师”,就是指此事。粤难平定后,他被任命为广州市长,在任期间,谋建成现代化都市,即建珠江大铁桥,辟黄埔大道,扩建水电水泥厂,拓展市区,增开公园,改善卫生院,还建天文台、博物馆、图书馆、养老院,百废俱兴,成绩显著,于民国二十年为简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兼建设厅长,施政五年整饬吏治,稳定金融,扩展教育,创立大学,至于全省的国计民生,裨益更大,向为总理器重,于民国25年调任审计部部长,续任审计长,于民国37年(1948年)突发脑溢血而卒,享年68岁。
熊子明——(1868-1941)名轼,字子明,高州顿梭镇八角山人,其祖父、父亲均府试入庠,历试优等,因家道中落均课馆为生。乃至子明公,亦承祖业,弱冠入庠,继补增补廪。时受新风影响,思想趋向革命。光绪卅年甲辰即1904年,设帐于高州城文明门城楼上,以经义策论及新学授生徒,士多归之。他以此为掩护,让其长子熊英及本村弟子谭惠泉联络府人林云陔、李卓立、李达最、梁泽寰、丁颖等人秘密成立高州第一个民主革命组织——新高同志社于文明门城楼上,联络进步青年,阅读进步书刊,传播革命思想,发展革命组织。不久,被清廷官吏发现,熊子明被逼于次年(1905年)携长子熊英逃奔日本。熊子明己入读日本明治大学肄科、熊英入读早稻田大学肄科。在此受中国留日学生革命思想的影响,更坚定献身国民革命的决心。后因清政府严厉审查取缔有反清思想的留学生,父子二人被逼回国,入读广州警察学堂,以优等第二名毕业。毕业后供职于巡警道署。
1921年(民国10年)7月8日熊子明出任茂名县首届民选县长,至1923年(民国12年)10月卸任。1923年平定陈炯明叛变后,总理回师广州,因经费匮乏,命陆幼刚回南路向各县筹款。当时熊子明仍在县长任内,便积极响应,上缴款项支援。因而于1925年被再调任增城县长。1926年(民国15年)应高州各界人士的请求,省再调其回茂名复任第二任茂名县长,直至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叛变后,即于是年7月主动卸任,闲居高州城。
熊子明在茂名县前后两任县长期间,大力布行新政,革新民政,改进教育,实行司法独立,大搞地方建设,开地方民主之先河,其卓识与功劳,一直为茂名人民所颂扬。
熊子明为官清正廉明,退任后,在高城居无住所,只得借闲置于高城后街一破旧祠堂——忠义孝悌祠,稍加维修作为隐居之所。门前贴自题的对联“骐骥千里,鹪鹩一技”聊以明志。他为官期间,农村老家并未添置过任何田产,只添置了四壁图书及一些字画。卸任后,分给五个儿子的田产,仅是祖传下来的25石,每子只分得五石。房屋亦系祖上遗下的一座五间过的坭砖瓦平房,稍加修理平分给几个儿子居住。
熊子明博学能文,为邑中名廪生,曾多次设帐授徒,邑中有志青年多出其门下。其治学治家甚严,生前留下遗训。虽在其眼已失明时,仍命人铺纸、研墨、扶手摸着书写家训,用木板刻就挂于厅堂以儆后者,家训曰:
传家无别业唯有残篇数卷秃笔半枝永守书香勿替
处世有余欢只在和气一团祥风四面常怀乐意相关
观此联,则可知此公为人处世,治政、治学、治家、教子要求何其严也!
熊皭然——(1888-1943)名英字焕章,一字皭然,又字卓演,派名精文。
熊英自幼聪慧好学,少能诗文。弱冠,即获李令孔修县考取录第六名,英守麟府考取录第八名。
光绪甲辰年(1904年),熊子明设帐于高州城文明楼,以经义策论及新学授生徒,士多归之,熊英与谭惠泉等俱在座听讲。因此结识林云陔、李达最、丁颖、林绳直等邑中有志青年,创立“新高同志社”,凡有关新思潮书报,如《支那革命之运动》、《浙江潮革命军书报》等,均秘密搜购传阅,实为高州青年秘密结社宣传革命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