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丹徒县著名辛亥革命人物辑录(3)
辛亥革命网 2010-12-0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荣 查看:
抗日战争期间,解朝东在大港镇上建造了一所寓所,并从葛村故居迁往大港定居。受我党抗日民族战线政策的影响,解朝东在这里掩护与协助我地下党新四军的抗日活动。时任“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参谋长、一支队队长的张震东就经常往来于他家。张震东和高英同志,也是由解朝东从中撮合而成为一对革命伉俪的。我党一些党政军负责同志,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亦投贴其门。有些革命干部为顽固派所迫害,他亦鼎力保释,常是书到人放。这是因为当时附逆新贵中有不少人是他的门生故旧。有不少得意门生曾经高官厚禄引诱解朝东下水,甚至表示,只要其出山,改名亦可。然而,解朝东安贫乐道,始终不为所动。这是大港人孰知的一段佳话。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逮捕我新四军留守人员,迫害革命家属。解朝东都以其在国民党军政人员中的影响,尽力保释。1949年春,也就是解放的前夕,解朝东病死于大港寓所,终年71岁。故未能接受中央政府邀请,去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
韦永义同志在《统战显威力》一文中曾说到:“镇江大港镇的解朝东,原是北洋军阀时代军官学校的教官。他手下的学生就有几千人。伪顽军内的上层军政官员,有不少是他的学生,顾祝同也是其中的一个。……对于这样的人物,我们或是登门拜访,或是通过关系与之交朋友,向他们宣传我党我军的抗日主张和政策,用实际行动感召他们,他们也确实为我们做了一些工作。”《抗日战争时期我在丹北的五年》一文中,韦永义同志又再次赞扬:“镇江大港镇的解朝东……确实为我们做了一些工作”。
冷遹
冷遹(1882—1959),原名晓岚,字御秋,黄墟镇人。幼年读私塾,13岁辍学至宝应县城学徒,因不堪虐待,愤而辞归。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考入安徽武备学堂,与革命志士柏文蔚等过从甚密。毕业后任南京新军九镇三十三标第二营右队队官,积极参加赵声领导的革命活动。光绪三十二年加入同盟会。反清事为两江总督端方侦悉,赵声被撤职,柏文蔚、顾忠琛相继避离。为稳定三十三标军心,反动当局提升颇有威信的冷为三营管带,得于逆境中掩护革命活动,保存了三十三标的革命力量。后为奸细告密而遭革职,投奔安徽顾忠琛处,先后任督练公所教练处提调,第六十一标第三营管带。
光绪三十四年秋,清廷命令南洋新军与湖北新军在安徽太湖秋操,柏文蔚、陈独秀创立的“岳王会”决定乘机起义,公推冷为起义总指挥,派范传甲至宁与九镇联络,不料事泄,被捕解南京。狱中屡遭严刑,备受折磨,未供一词,后经营救获释回黄墟。闻赵声在粤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遂只身前往。适广西延揽新军人才,即转道入桂,任广西陆军小学提调,不久因革命嫌疑被撤职。次年8月,与何遂、耿毅等建立广西同盟会支部,为广西革命最初发起人之一。黄花岗起义前夕,香港统筹部多次派员要广西支部响应,冷为中间联络人;起义失败后涉嫌受到监视,险遭毒害。
武昌起义爆发后,广西光复,新军改称民军,北上援鄂。冷任广西民军混成协帮统,率部抵武昌,未及交战而南北谈判开始,旋告停战,复率部赴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任第一军第三师师长,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授冷以中将军衔和文虎勋章。不久应邀任安徽都督府参谋长,后改任九师师长。第九师改称第三师后,仍任师长。“二次革命”中,积极拥护孙中山的革命主张,率部讨袁,在徐州与敌激战七昼夜,失败后流亡日本。民国4年(1915)冬,袁世凯实行帝制,蔡锷发起护国起义,冷闻讯后即回上海,投入护国讨袁斗争。民国5年5月,任护国军两广都司令部参谋处处长。次年9月,任中华民国护法军政府总参议和内务部副部长、代理部长。护法运动失败后,目睹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决心走“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的道路,至上海与黄炎培等共同主持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工作。民国10年回镇江,集股创办江北盐垦公司,并与严惠宇、陆小波等集资先后创办了四摆渡“益民蚕种场”、“益民二场”、高资“均益蚕种场”、桥头“三益蚕种场”(后合并为四益农场)、黄墟“永安蚕种场”,以发展镇江一带的蚕桑事业。
民国14年,奉军张宗昌南下,江苏省长韩国钧鉴于张曾被冷收编过,特邀冷为江苏省水陆警备司令,冷对其有所制约,使全省人民免遭涂炭。民国15年,与黄炎培、唐儒箴等组建“私立镇江女子职业学校”,被推任董事长。民国17年春,与江苏农矿厅合作,在镇江举办以黄墟为中心的农村改进试验区,任主席,总负其责。在试验区内开垦荒地,兴办农场,植桑养蚕,修筑道路,推广良种和新式农具,开展民众教育,创办乡村医院。以后,又向镇江教育局建议,将县立师范学校迁至黄墟,改名为镇江县乡村师范学校。5月,国民政府任命冷为山东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次年秋,回镇江继续主持试验区的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与镇江地方人士组成镇江民众组织委员会,接待过境抗战部队,协助构筑防御工事,接运和慰问伤病员。苏南沦陷后,赴武汉与黄炎培、江问渔等开展难民和失业失学青年的救济工作,成立难民收容所十多个,救济难民十多万人,解决许多人的工作和入学、医疗问题。武汉失守,入蜀任国民参政会驻会参政员。
民国30年3月,与黄炎培、张澜、梁漱溟等组织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民国33年9月,在参政会上支持林伯渠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民国34年7月1日,与褚辅成、黄炎培、傅斯年、左舜生、章伯钧等飞赴延安,商谈国事,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的热烈欢迎。14日,与黄炎培、江恒源联名发表声明,拒绝参加参政会关于国民大会问题的讨论。抗战胜利后,任镇江善后救济委员会主任,致力于地方的战后救济和经济复苏工作。参加创建中国民主建国会,被推为常务理事。民国35年4月,任江苏省临时参议会议长和国大代表,以此合法身份,继续从事爱国民主运动,支持镇江地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多次营救被捕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招致国民党特务的仇恨,拟下毒手,遂辞议长职务,避居上海。民国38年初,蒋介石被迫下野,李宗仁代理总统,请他出任代表,参加国共和谈,冷婉言拒绝。
建国后,历任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华东水利部部长,江苏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务委员兼江苏省民建主任委员等职。1959年8月18日,因患急性心肌梗死症,不治逝世,葬于南京雨花台望江矶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