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丹徒县著名辛亥革命人物辑录(2)

辛亥革命网 2010-12-0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荣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丹徒县(属江苏省,2002年撤县设区,为镇江市丹徒区)扼南北要冲,得山水之胜,钟灵毓秀,代不乏才。清末,受赵声影响而参加辛亥革命、讨

  民国元年(1912)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光奉命率第一大队赴宁担任大总统的警卫,念伯亦移师镇江,部队改编为三十二旅。2月中旬,清帝退位,南北言和,孙大总统辞职,光亦率部回镇;2月下旬,南京陆军部委任念伯为三十二旅旅长,光为该部六十一团团长。二次革命时,念伯奉命在镇广贴告示,宣布江苏独立,与黄兴等联名通电反袁,派光率团赴沪参加攻打江南制造局,失败后走亡日本。至黎元洪继任总统后,始归乡里。民国6年护法军兴,受陈炯明电召,念伯任粤军总司令部参议,光任攻泉司令,一同率军增援福建,讨伐当地军阀李厚基。民国8年2月,光与闽南靖国军司令宋渊源意见不洽,陈炯明派念伯往安溪调停,事方息。忽染喉病,仅二日,病逝于漳州赵光行营。其后光离职护柩返里,在家闲居。钮永建任江苏省主席时,光任省政府咨议,后任如皋县公安局长。民国18年病逝于镇江。

  李竟成

  李竟成(1880—1935),大路乡小桥头人。父漆工,曾任太平军旗官。李年少时,因贫一度辍学务农。后得名儒赵蓉曾先生赏识,免费收读,与其子赵声同窗,志趣相投。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应征入新军三十三标,历任排长、队官,加入同盟会。继又考入南洋陆师学堂。广州起义前奉声召赴粤,潜居香港,被派策动新军反戈,奔走于省港之间。起义失败后,潜至上海,参加同盟会上海地区的革命活动。

  武昌起义后,在沪与同盟会同志共商光复镇江、南京大计,衔命至常、锡等地召集有志革命的退伍兵目,组织敢死队,暗藏武器,分批潜入镇江待机:将其亲戚开设的三益栈旅馆作为起义总指挥部,积极开展起义准备活动。与新军管带林述庆相互配合,争取巡防营统领陆如仙中立,赢得各要塞及海军官兵的支持,又得商界为起义准备的粮饷巨款,于是兵不刃血而光复镇江,成立军政府,李任军务部长。苏浙联军组成西取南京时,渡江与徐宝山组成江北支队,率队抵十二圩,合水师营,克六合镇,与柏文蔚所率镇军支队,攻占顽敌张勋的辎重基地浦口,切断南京守敌北逃的归路。攻打浦口时,李临阵督战,三日不食,为山炮震昏倒地,口吐鲜血。部属将其背下阵地抢救苏醒后,强令左右送他到前线继续指挥作战。官兵深受感动,士气大振,一以当十,即已退却之士兵也转退为进,终于攻克浦口。

  南京光复后,任陆军第十六师参谋长,后任镇江卫戍司令官。任职期间,整顿社会秩序,为民除害,镇压了罪恶累累、民愤极大的恶棍7人,悬首四门,以警效尤;枪决于徐宝山的心腹团长、血债累累的边振新;倡议修筑了京畿路。民国4年(1915),袁世凯谋复帝制,李与黄兴、赵驭六、马贡芳等联名通电讨袁。遭袁通缉,被迫匿居上海租界,至袁死始返里。此后,大小新旧军阀争战不休,辛亥革命果实已被葬送。李痛悼林述庆遇害,受内部排挤,隐于故里种地、开窑坊度日,以书法自娱。邻里每有不平事则为调处,遇欺压乡民的地霸豪绅则不稍让。尝书对联两轴明志:一为“早岁从戎,誓复润州铁甕;近年养晦,每思梓里山河”;一为“一轮明月,两袖清风”。民国24年,病逝于故里。

  马贡芳

  辛亥革命时期爱国将领马贡芳,原名马锦春,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江苏丹徒人。早年东渡日本学习军事,结识著名的民主革命家黄兴并经其介绍加入同盟会。后与同乡赵伯先一道奉命回国赴广东参加新军,任新军步兵第二标二营管带(营长),宣传革命,组织发动起义。1910年广州新军之役失败后,设法营救赵伯先。次年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遭到逮捕,后获救出狱。

  武昌起义爆发后,马贡芳在广州担任广东北伐军副总司令,挥戈北上,参加了光复南京之役。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马贡芳与黄兴、柏文蔚等6名陆军将领通电讨袁(这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讨袁七将军”),并出任长江下游宁、镇、澄、淞四路要塞司令,受到袁世凯的明令通缉。奉系军阀从江苏撤退时,马贡芳受家乡父老的邀请,先后出任镇江商埠警察厅长等职。1937年冬日寇入侵后,年迈的马贡芳逃难途中还在泰州组织当地军民击退日军汽艇。镇江沦陷后,马贡芳隐居于山巷,并3次坚拒汪伪政府高官厚禄收买。1939年马贡芳在国恨家仇中溘然病逝,享年66岁。家人将其草草入殓后,闯过日寇的数道关卡,葬于镇江北门外。

  解朝东

  解朝东(1879—1949)民主革命者,字震皋,号止戈居士。幼年随父启蒙,稍长就读于大港天香阁,受革命先驱赵伯先(赵声)的父亲赵蓉曾先生熏陶,与赵伯先同窗共读,两人情同手足。光绪二十七年(1901)随赵声去南京,考入江南陆军学堂。因成绩优异,两人旋被选去德国留学,学习骑兵,5年后学成回国。

  解朝东为1911年镇江光复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辛亥革命后,任江苏都督府军务司副司长,被授予少将军衔。袁世凯阴谋恢复帝制时,与黄兴、柏文蔚、钮永建、马贡芳、李竟成、赵驭六等七位将领联名通电反对,时人称为“七将军”。民国五年(1916)10月,大总统黎元洪发布命令,授予解朝东二等大绶嘉禾章,此后任武汉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校长,著名民主革命家邓演达和一大批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均出自此校。

  北伐战争胜利后,看不惯国民党最高当局打内战的行为,解朝东隐退在家。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此时解朝东赋闲已久,生计困难,经学生顾祝同、赵启禄推荐,任溧阳县县长。民国十八年(1928)12月23日,溧阳大刀会进攻县城,解朝东未与农民军争锋而挂印,弃官离去。上峰责以弃城之失,为此解朝东隐居上海年余。以后,他在国民党中掌握军政大权的学生多次提出要委以其肥缺美差,解朝东都坚决不受。退居大港鬻书维生。解朝东的书法很好,镇江、南京、上海等地有不少商号的招牌,匾额都是出自解朝东之手。每年春节,乡里请他书写春联的人,络绎不绝,得者宝之,他也乐此不疲。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