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丹徒县著名辛亥革命人物辑录

辛亥革命网 2010-12-0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荣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丹徒县(属江苏省,2002年撤县设区,为镇江市丹徒区)扼南北要冲,得山水之胜,钟灵毓秀,代不乏才。清末,受赵声影响而参加辛亥革命、讨
 

  丹徒县(属江苏省,2002年撤县设区,为镇江市丹徒区)扼南北要冲,得山水之胜,钟灵毓秀,代不乏才。孙吴以后,更为英雄用武、人文荟萃之地,晋室、赵宋两次南迁,中原名人望族、鸿儒显宦,纷纷流寓县内,多定居京口。清末,受赵声影响而参加辛亥革命、讨伐军阀者甚多。为弘扬辛亥革命精神,继承革命前辈所开创的事业,现将丹徒县著名辛亥革命人物简要辑录,以垂名千古,教育后人。

  上将军赵声

  赵声(1881—1911),原名毓声,字伯先,号百先、雄愁子,化名宋王孙、葛念慈,大港镇人。幼极聪明,仗义执言,习文练武,8岁能文,9岁应试。14岁时有乡人无辜被污吏拘捕,其母泣请声父营救;而声已入狱砸枷,救出乡民。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秋,以第一名成绩考取江南水师学堂。在校日渐倾向反清,深得同学拥护。学生苦于封建管束,举声与校方交涉,因言论激烈被迫退学。一次偶代陆师学堂某生作文,被该校监督俞明震发现,大为赏识,破格收其就读。课余研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深感国事非改革专制体制不可。常向同学说,我们今天发愤苦读,不是为了发财做官,而是准备以后亲手从黑暗中拯救国家!毕业后赴日本,得识黄兴、何香凝等,深信中国大有希望,革命贵在实行。不久回大港创办书报社、小学堂、体育会,宣传救国主张。

  清光绪二十九年秋,任南京两江师范教员,写《保国歌》,痛斥清王朝的残暴罪行,号召人们团结起义建立共和国。章士钊为之翻印散发,影响极其深广。时值全国掀起拒俄运动,声参加北极阁学生集会,借俄事演说革命,听众无不义愤填膺。为地方官吏所嫉恨,欲加缉捕,遂走湖南,任长沙实业学堂教员。湖南学界的革命思想得声灌输,更磅礴一新。

  次年6月,闻袁世凯扩练北洋军,遂北上保定。但袁知声为革命党人,委文书职,暗加监视。遂入京,遇党人吴樾,互倾胆肝,共谋反清大计。别后曾寄吴诗,有“大好头颅拼一掷,太空追攫国民魂”之句。清光绪三十一年秋,北洋陆军在河间举行秋操,声入某镇任队官,相机发动起义,筹划未成。适江南创建新军,入九镇督练公所任参谋官、江阴新军教练。后随郭人漳至广西任管带,常借洪杨事激发部下,但官吏防范甚严,志不得逞。回宁任九镇三十三标二营管带,不久升任标统,次年加入同盟会,更倾力于培植革命力量,其部队“文明为全国陆军冠”。九镇统制徐绍桢赞扬说:“现在能扎硬寨、打死仗的,只有伯先一人。”尝率部至明孝陵,痛叙朱明兴亡故事,清军残杀汉人罪行,士兵无不切齿振臂,誓死跟从主将报仇。事为两江总督端方侦知,想借此加害赵声,得徐绍桢力保,以免职了事。

  十二月,萍浏醴起义爆发,端方派徐前往镇压,声随军同行,暗中派人与起义领袖联系,约以阵前接应,不料至萍乡时义军已败。遂走广东,任新军二标二营管带,因治军有方升为标统。未几,廉州豪族刘思裕以抗糖捐起兵,声奉命与郭人漳前往镇压,暗中派人与刘思裕计议共图大事,并约郭接应。郭借口拒绝,向起义军突然袭击,致使起义军惨败。声知事不可为,单骑劝刘转移,刘不听而为郭镇压。七月,同盟会员王和顺起义钦州,孙中山派人联系郭人漳、赵声策应,郭表面答应而告密于粤督。及起义军攻钦州时,郭率部阻击,致使起义军大受损失,转攻灵山而失败。声驰往灵山助攻而不及,回师廉州时,与诸将校痛饮,酒酣吟咏,有“八百健儿多踊跃,自惭不是岳家军”之叹。

  清光绪三十四年春,回驻广州,因郭告密,被贬为陆军小学监督,后任第一标标统。两广总督爱其才,拟升声为第一协协统;端方获悉,上书陆军部长荫昌,并密电粤督称:“声才可重用,但思想危险,不要养虎贻患。”声遂被降为督练公所提调。次年三月,终因处境艰难归里。端方得讯,令文武协捕,幸得报走脱,其家受骚扰两月。不久,赴香港筹划广州新军起义,被推为总指挥,倪映典为副,决定于清宣统二年(1910)春节起事。不料新军与警察除夕发生冲突,倪于初三返省了解情况后,未及向声报告,率部进攻,旋遭惨败。声去顺德运动会党再起而未成。清吏探知事变主谋为声,悬五万元购其头,致声愈难藏身,匿名租田耕种于香港。

  清宣统三年六月,应召去日,深得孙中山器重,曾与谭人凤等以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请以长江流域为革命中心,惜未被采纳。十一月,孙中山特召声往槟榔屿研究起义问题,决定集全党精英,与清廷决一死战。广州得手后,趁势北伐,直捣清廷老巢。声十二月二日致书孙中山:“先生到欧似仍以速进为是。”“弟以身许国,断不能偷此无味之生。”表示了为革命献身的精神。次年一月底,成立统筹部,黄兴任部长,声为副部长,定于三月十五日起义,声被推为总指挥。不料党人温生才暗刺驻防首领孚琦,清吏大震,全城搜捕,起义延迟至二十八日。黄兴于事前三日入粤,见形势紧张,复将起义日期延迟一天。二十八日夜,声得黄兴急电:“速来广州起义。”而当时香港已无船开广州。次日声至广州,事已失败,无可挽回。大志未遂,战友多殁,身为总指挥,未得亲临战场,徒见同志牺牲,抑郁悲愤,回港成疾,病笃昏迷时犹呼“黄帝”、“岳武穆”,后召同志于榻前,勉励甚切:“我对不起死难同志,报仇雪恨就靠你们了。”并吟“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诗句。四月二十日逝世,葬于香港,匿名树碑,书“天香阁主人之墓”;章炳麟为讣报国殇,“中外之士,识与不识,闻之皆为流涕”;黄兴、胡汉民代表同盟会作“告南洋同胞书”;江南新军士兵闻耗,痛哭遥祭,哀悼不已。民国元年(1912),孙中山明令追赠赵声为上将军,迎遗骨归葬于镇江竹林寺旁。民国15年镇江人民建伯先公园,作为纪念。

  赵念伯、赵光

  赵念伯(1887—1919),原名毓驯,字驭六,大港镇人,为赵声大弟。赵光(1890—1929),原名毓光,又名馨,字翊三,为赵声的二弟。两人幼随父读,后念伯考入南京陆师学堂,毕业时部试一等,任排长、队官;光则于南京陆军召募新兵时应征入伍。经赵声引导介绍,均入同盟会,参与赵声领导的反清活动。赵声受端方迫害离开新军三十三标后,念伯负责声与三十三标中革命志士的联络工作,不久随声去香港。

  光于清宣统三年(1911)初,亦至声处。黄花岗之役前,兄弟为起义密运武器,传递消息于广州、香港之间,多次冒险入城,几不能脱。起义失败后,避居香港,直至武昌起义,两人至沪召集赵声旧部,组织“先锋队”,策动沪宁各地起义,并参加攻占江南制造局一役。上海光复后,洪承点带领千余队员至苏州,准备进攻宁镇;留沪队员由念伯任司令,光任第一大队队长,执行治安警戒任务,并接济江浙联军攻打南京的枪弹。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