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2)
辛亥革命网 2010-12-2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谢未渊 查看:
1884年,孙中山就读于香港域多利书院,继续檀香山时未完成的高中学业。他学习刻苦,勤奋好问,不说则已,一说话便滔滔不绝,无所不知,同学们称其为“通天晓”。时值中法战争之际,法国“不胜而胜”的结局令孙中山对清廷的腐败无能十分气愤,渐生反清思想。
孙中山的悖逆行为让远在海外的哥哥孙眉深感不安。为了让弟弟安分,孙眉往家里寄了一笔钱,让父亲孙达成为弟弟物色配偶。在孙眉的主持下,孙中山与侨商之女卢慕贞在1885年完婚。
但婚姻并没有束缚住孙中山的大志。返港后,孙中山开始学医,就读于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校。学医之余,他还研习儒学,热衷于中国古经史。1887年,孙中山转入香港丽雅英文医学书院学医,后遇到了自己最敬重的老师康德黎。
1890年,孙中山写《致郑藻如书》给本县退休的前驻美、西,秘三国公使郑藻如,倡言兴农桑、禁鸦片,办教育,这也是他的第一封改良建议书。同年,孙中山与陈少白等游观音山时,遇见昔时林则徐的师爷郑安,在郑安处他们得到了会党的信息,自此,孙中山的革命行动便与会党结下不解之缘。由于孙中山、陈少白、尤列,杨鹤龄四人常聚在杨耀记抨击时政,时便称他们是“四大寇”。
1892年,孙中山以第一名成绩毕业。康德黎推荐他去李鸿章在天津开办的西医学院任教,但总督衙门多方为难,手续繁杂,孙中山一怒之下返回香港,在澳门镜湖中医院挂牌行医。他医术高超,曾为患者割出鸡卵般大小的肾结石,声名大噪,遭到了葡萄牙当局的排挤,孙中山只好前往广州开设医所。
1894年3月,孙中山偕陆皓东北上,向李鸿章进呈《上李鸿章书》,希望清廷能接受建议,改革时局。经多方介绍后上书终于递出,然而却石沉大海。孙中山再不犹豫,遂远走檀香山。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将宗旨定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当时入会者很少,多为孙之亲友、同乡。
1895年,孙中山领导了第一次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逃往日本,而广州起义的消息亦传到日本,孙逸仙之名从此闻名。
1896年10月孙中山抵达英国伦敦,以化名只身闯入清朝驻英使馆,被识破后,遭到非法扣押。后在康德黎的奔走下,孙中山才获释放。经此一事,孙中山和他的革命事业为更多人所理解和支持。伦敦蒙难后,孙中山广为学习欧洲各国的社会风俗、政治制度,尤以宪法为最。博采众长的结果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正式出现。1897年7月2日,带着这件革命“利器”,孙中山前往日本。
到达横滨后,孙中山先后认识宫崎寅藏、犬养毅,三人不久结为至交。此时,孙中山曾有意寻求与康梁等维新派合作,与徐勤共同合办大同学校。1898年康有为受到光绪皇帝重用,为了避嫌,竟教唆手下驱逐孙中山,孙中山忿然离校,两派决裂。
变法失败后,康、梁亦逃到日本。宫崎欲促成两派再次合作,康有为自持身份,拒绝与孙等人见面,并指示门人不与革命党交往。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时局甚为混乱。孙中山认为此乃发难的好机会,遂策划发动惠州起义,同时还劝说两广总督李鸿章独立,后因李鸿章北上而作罢。1900年惠州起义爆发,起初革命党人攻城略地,数次击溃清军,后因军火接不济不得不宣告失败。
1903年9月,孙中山从日本到了檀香山,一面批判保皇谬论,一面重建革命队伍“中华革命军”。为了与保皇派争夺会党支持,1904年孙中山加入洪门。
同年孙中山做美国、欧洲之行,在留学生中宣传革命,建立了留欧学生的第一个革命团体。此外,孙中山在布鲁塞尔也和第二国际发生联系。
1905年7月,孙中山到达日本东京,在这里结识了黄兴。此时日本的中国革命团体很多,孙中山等人决定将这些团体联合起来。经商议和筹备, 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会议公推孙中山为总理。中国同盟会是统一的全国性革命组织,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正式刊行,在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公开提出“民族”、“民权”、“民生”,即三民主义思想。之后,保皇派和革命党为了争夺舆论阵地、宣传政见,展开了长期的论战。
1909年后,孙中山转往美洲,在保皇派势力最大的美洲等地宣传革命。
1906年12月4日,同盟会指导下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在未准备周全的情况下提前爆发,虽然孙中山、黄兴得知后迅速支援,起义仍归于失败。此次起义首次打出中华民国政府和国民军的旗号。
1907年,孙中山领导的潮州起义爆发,因武器低劣,很快失败。后许雪秋建议在海丰、陆丰沿岸发动起义,又因军械无法运抵而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