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
辛亥革命网 2010-12-2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谢未渊 查看: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人,谱名德明,幼名帝象,读书时取名文,字载之。1883年受基督教洗礼时号日新,1886年国学老师区凤墀为其改号逸仙。他在日本流亡时曾化名中山樵。1903年,章士钊将宫崎寅藏所著《三十三年落花梦》翻译为《大革命家孙逸仙》时因笔误,将“孙文”与“中山樵”两个姓连了起来,遂成“孙中山”。随着这本书的大量出版,“孙中山”之名被国人广为称颂,孙本人亦默许此名。孙中山先生是我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中国的独立、富强和民生的安康付出了毕生心血。民国初建时,已有人尊其为“国父”。1940年4月1日国民政府通令全国,正式尊崇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成长于一个贫困家庭,其兄孙眉赴茂宜岛垦荒、经营牧场和商店后,家境有所好转。1875年,孙中山得以入村塾读书,接受传统教育。当时,村中有个太平天国遗兵冯爽观,时常向孩子们讲述太平军反清的故事,孙中山对此很感兴趣,对洪秀全等反清人士亦有了崇拜。
1879年5月,孙中山随母前往檀香山看望哥哥,得以大开眼界。不久,母亲回国,孙中山入意奥兰尼学院学习。他好读史书和人物传记,对华盛顿、林肯的事迹钦佩不已。毕业后,孙中山又入奥阿厚书院(当地最高学府,相当于高级中学)学习。檀香山的生活让孙中山深受宗教思想的影响,接受“平等、博爱”思想的他有一天撕掉了哥哥供奉的关帝像。孙眉对此大为恼火,认为他背离了中国习俗,不惜让孙中山辍学回国。
1883年,孙中山回到了故乡,看到翠亨村依旧是一片破败、贫困景象,和美丽的檀香山形成鲜明对比。不甘落后的孙中山随即开始宣传改良思想,一边在家里务农,一边利用掌握的知识积极参与家乡建设,修建村路、安置街灯,清扫街道等等,颇得家乡父老称赞。然而,这年秋天,孙中山却与好友陆皓东等当众故意砸坏了村庙神像,村人大为愤怒,孙中山被迫出走香港,冬天即受洗加入了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