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辛亥革命前中国传统文化观探微(3)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黄文治,许道才,吴利娅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关于孙中山文化观、文化思想研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已有相当研究成果,但学术界关,孙中山辛亥革命前中国传统文化观探微,

 孙中山这种拿自己认为的中国最具有民主共和思想的三代与西方共和时代相比附,作为自己革命的目标,带有利诱的模糊性,其中也透视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肯定。从宣传角度解读,也实为高明,目的是激励革命之士,激发他们的士气,为成立民主共和国而奋斗,不能简单视为文化上的复古逆流。 

  因此孙中山的早期文化观,并不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作一个简单的嫁接,而是要广泛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为革命所用,但有时候精华与糟粕区别的又不是很分明,这主要还得归咎于没有一个通用的近代尺度作为评判的标准。从这个角度而言,孙的局限也是时代的局限。当然在当时中国传统文化广泛受到批评的大背景下,孙中山所表现出的对传统文化的这样的一种肯定与借鉴,这种理性的勇气是应该值得肯定的。而辛亥革命前孙中山之所以表现出如此中国传统文化观,主要是因为他深知西方文化的弊端,知道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中国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完全照搬是行不通的;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位注重现实的革命家,为了革命成功,他必须“托古革新”。 

  当然孙中山的这种“托古革新”论与康有为的“托古改制”论又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对“西学中源”论的改造与发展。康的“托古改制”论是把孔子塑造成资产阶级改革的圣人,为建立君主立宪制摇旗呐喊;孙的“托古革新”论则是把三代塑造成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时代的榜样,为建直民主共和国家而引吭高歌。有不同点,但是孙的“托古革新”论某种程度而言又是对康有为的“托古改制”论的否定、继承与发展的结果,因此时人对他的批判甚少。 

三、余论

 综合考察孙中山辛亥革命前的中国传统文化观,我们发现,孙中山的传统文化观虽不系统,但并非学界前期研究成果所言的那样,孙中山早年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逆反情绪,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因此转向革命,我对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我认为孙中山辛亥革命前中国传统文化观虽有直观、模糊、片面的特点,但不能彻底的否定,仅说早年孙中山是一个西化趋向突出者,对传统文化颇为离异。孙中山辛亥革命前的中国传统文化观是批判与继承统一,并且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广泛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希望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源上找到中国社会革新的理论依据与精神动力。  

 孙中山辛亥革命前中国传统文化观这种继承与批判恒定统一,一直持续到孙中山去世。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颂扬就更加明显了,但这已非笔者本文所论述的重点。笔者认为孙中山辛亥革命前之中国传统文化观是缺乏系统,但相对全盘西化论者,还是比较科学的。尤其可取的是,孙中山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中西文化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就注意到文化昀时代性与民族性差异的存在。文化的时代性差异是可以通过先进或者落后的标尺来衡量,通过学习先进文化也是能够达到的,但是文化的民族性差异,这是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历史积淀,如民族素质、民族精神等,具有稳定的特性,因此不是通过学习就能够达到一蹴而就的,从这个角度而言,孙中山又是超越时代的。另外孙中山辛亥革命前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时已开始深入伦理道德层面,并且在伦敦蒙难后,辨证地学习吸收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再盲信西方文化的魔力,这都是难能可贵的。

   因而,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可以概括为:孙主张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剔除封建糟粕,吸其精华,同时广泛学习借鉴西方文化精华,“转弱为强,易旧为新”…,把中国旧文化改造成近代新文化,振兴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最后为革命所用,因此孙中山早期中国传统文化观又带有“古为今用”的实用主义烙印。

   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指出的是,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在借鉴和引用传统文化时,有很多不准确的地方,甚至无法逃脱“西学中源”论和“中体西用”论藩篱的束缚,因此“托古革新”又是他必然性的选择。但是他不是一个全盘西化论者,同样也不是一个被传统文化所束缚的支化复古主义者,孙中山的中国传统文化观,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辨证否定观的历史统一。   

因此我们今天弘扬和振兴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及抵制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学习西方文化精华,完成中国文化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换,创造中国文化的新范式,孙中山辛亥革命前的传统文化观对今天而言仍有很深的启发意义。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