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辛亥革命前中国传统文化观探微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黄文治,许道才,吴利娅 查看:
关于孙中山文化观、文化思想研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已有相当研究成果,但学术界关于孙中山早期文化观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尝试对孙中山辛亥革命前中国传统文化观进行较全面的历史考察与评判。
一、辛亥革命前孙中山中国传统文化观演进之历史考察 孙中山在1896年11月复翟理斯函中说其“幼读儒书,十二岁毕经业” 13岁,“随母往夏威仁岛,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酉学之心,穷天地之想”.1887-1892年,在香港求学时,又对中西社会制度进行了反思,“中国以四千年之文明,乃无一地如香港者,其故安在?”,其中透视出孙对西方社会制度比较折服。求学阶段,如此重西学、西俗、西制,耳濡目染,渐渐也就“深染洋习”…(,而后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接触开始渐少,西化倾向也逐渐深重,但不表示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就失望反感。虽然孙中山对传统文化的最初怀疑只是对传统教育制度的不满,“读这些书,一点也不懂,有什么意思”,孙中山说其“于中学则独好三代两汉之文”,并在1891年前后写的《农功》中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用文化作了肯定的评价,如“三古农书不可考已,今所传者,如《齐民要术》、《农商辑要》、《农政全书》,亦多精要”…(”,且肯定三代的养民之制为“善政”…(10)。1894年,在《上李傅相书》中谈到自己时,也是以无比自豪的口吻说“于圣贤六经之旨,国家治乱之源,声明根本之计,则无时不往复于心中”。1895年其在《拟创立农学会书》中强调“诚以中华自古养民之政,首重农商非如边外以游牧及西欧以商贾强国可叱”。而后在革命实践过程中,孙中山的一些谈话、演讲、政文、论战又多次引用传统典籍中如“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等箴言,孙虽未对这些箴言详加考证,却也表明孙中山为革新社会计,努力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思想与行动合理统一的映衬根据。1905年提出的三民主义,很多方面更是借鉴和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 、 孙中山早年亲身实践着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系,对传统文化中不合时代潮流的部分也进行猛烈的批判。13岁之前,在家乡读书期间,孙中山就对村中富户蓄奴、卖儿、溺婴、娶妾、缠足、拜神像等传统没落旧俗表现愤慨。之后在檀香山,又带领好友破坏神像,都显露了孙童年批判封建落后意识的趋向。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之后,孙中山开始西游欧美,伦敦蒙难获释后的九个月时间里,孙中山在大英图书馆,广泛涉猎西文典籍、考察西方社会,并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批判反思。认为以前孜孜不倦地吸收三代两汉文之精华是中国文明之极盛,只是“乃清虏入寇,明社丘墟,中国文明沦于野蛮”,而当时日本文明“其实就是申国的文明,他是从中国传人日本的……”,日本因改革风潮日烈,思想日高,文明的进步日速,中国却只能在夜郎自大的保守中消沉了。中国革新者必须“拟驱除残贼,再造中华,以复三代之规,而步泰西之法”…,走上强国之路。这里孙言革命“以复三代之规”,从孙中山文化思想系统的角度考察,未必是一种复古、泥古倾向,而只是孙拿自己认为的中国最具有民主共和思想的时代与西方相比附,作为自己革命的目标而已,其中也透视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肯定。如上而言早年孙中山不免带有传统的夷夏观的影响,而作出的如此发挥,同时这种发挥也是其早年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反思的结果。
孙中山在对比西方民主制度的同时,对中国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认为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之下,人民没有一点民主可言,实同奴隶,他说“我国自有历史以来,人民屈服于专制政府之下,我祖我宗,以至于我之一身,皆为专制之奴隶,受专制之压制,一切不能自由”,因此“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于是专制统治只能给中国带来落后与愚昧,“使我们受苦的主要祸根是愚昧”…。孙在这里,通过中西民主制度比较,认为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缺乏民主,只能给民众带来愚昧,而愚昧又是造成民众痛苦的根源。另外孙中山早期对中国旧道德也展开了批评,认为“中国之积弱不振,其根源乃是起自道德方面的”,与时人比较,孙又有其超越时代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