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与孙中山(4)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尚明轩 查看:
蔡锷在民国初年。虽被谷钟秀、张耀曾等组织的统一共和党推为总于事,和一些国民党人保持着一定的良好关系,但他的主要政治倾向仍受着梁启超进步党的影响,思想上呈现着改良与革命交织的状态,保守性和进取性兼有并存,行动上是处处求稳惧乱,表现了徘徊摇摆不定,甚至走上了反对革命的地步。这种情况,在他和孙中山的关系上自然也有明显的表现。 表现于定都之争,他没有看到这是关系着共和的成败,公开和孙中山唱反调。他一再电陈孙要建都北京,认为若建都南京,财‘北边形势当为之一变迁,恐遗孽有乘虚窃据之虞,而强邻启蹈隙侵陵之渐,黄河以北沦入毡裘,甚非国民之利。”而“建都燕京,可以控御中外,统一南北。”进一步危言说:“建都之议未定,内则人心摇惑,外则强邻窥伺,大局岌岌可危。”蔡锷的这些论据,在客观上对袁世凯的反革命阴谋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蔡锷倡议解散同盟会,提出“今海内大党,无出同盟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三者。锷妄不自揣,愿与三党诸君子首倡解散议,以齐民志而克危局。”他力辞被推的国民党云南支部长职,退出统一共和党,大唱军人 “不党主义’。如此言行,适应着袁世凯独裁专制的需要,实际上也是在抵制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
蔡锷在对待‘二次革命”上,表现拥护袁世凯,指责“二次革命,’,并受袁命出动滇军镇压四川讨袁军,更是直接地反对孙中山的民主革命运动。
蔡锷的这些令人乍难理解的表现,既源自其改良求稳思想所使然,亦出于他“喜统一国家之成,’,寄望于袁世凯能把中国引向强盛之道,深为拥袁梦幻笼罩而致之。但是,袁氏的接受丧权辱国盼‘二十一条’和复辟帝制的公开化,却使蔡锷由震惊而醒悟。于是,蔡锷在爱国主义思想和坚信‘君主国体在中国今日所万不能行’缈的认识驱使下,毅然投身到武装讨袁的行列,再次为挽救祖国的危亡而英勇战斗,重又显示了革命者的真正本色。
在护国战争时期,蔡锷虽同孙中山并无直接联系,但在反对帝制复辟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倒袁是他们的共同大目标。也成为了彼此相互支持的纽带。
正由于倒袁救国,心理大同”哆蔡锷凭藉在云南军民中的威望和潜在力量,以及他与进步党的密切关系,使改良派、地方实力派能和孙中山派至云南的吕志伊等中华革命党人消除党派意见,组织成联合战线,得以团结合作,共同反袁护国。在护国战争中,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联合,蔡锷卖起着联络纽带的作用。而这种大联合,则是护国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孙中山一直坚决地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和卖国,很早就已举起了护国反袁的大纛。他在1915年12月25日蔡锷等正式宣布云南独立、护国战争爆发后,非常感奋,欢呼反袁时机大好,接连致电旧金山、上海等地革命党人,对云南举义极表欢欣,指出:“唐(继尧)、蔡(锷)已动,……既有首难,则袁之信用已破。”并十分高兴地说:“上海发难而后,云贵踵起,竖讨袁义旗,作共和之保障,此吾人所中夜欣说者也。”他高度赞扬了云南独立的作用,真诚希望与蔡锷等西南军事统帅精诚团结,一再表示要命令革命各罕‘与护国军通力合作,……袁氏不倒,决不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