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与孙中山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尚明轩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1917年4月12日在长沙举行蔡锷国,蔡锷与孙中山,
 

  “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1917年4月12日在长沙举行蔡锷国葬典礼,这是孙中山所寄送的挽联。孙中山用东汉著名军事家班超、马援作喻。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时期受人瞩目的风云人物蔡锷。 

  蔡锷和孙中山二人,一属梁启超为代表之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追随者;另一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袖。政治主张俨然分歧。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是辛亥革命时期尖锐对立的两种力量和意向,二者走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泾渭分明的门户之见,阻碍着蔡孙的携手救国,甚至使其难以交往和接触,两人鲜有联系。但是,在辛亥革命前后政治风云急剧变幻的历史环境中,这两位政见歧异的人物,基于都具有热诚的爱国情愫,怀有同样救国救民的宏愿;建立富强新国家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思想,遂构成他们联系的纽带,在当时重大政治事件中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合作,并相互支持,配合默契。  

 本文拟就蔡孙的复杂关系略作述论。  

 1882年蔡锷生在湖南宝庆(今邵阳);孙中山大蔡锷16岁,长于广东香山(今中山)。他们二人虽然籍贯不同,年龄悬殊,但都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的过程中。共同处于一个反帝反封建的大咐代。民族生死危机的严酷现实,迫使一些先进人士前赴后继地探索振兴中华之路。孙和蔡是在这同一历史课题激励之下。先后投身到拯救祖国的行列之中的。  

 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昏聩腐败和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发出了巨大的爱国热忱。“文,爱国如nrJ’’唧正是这种炽热的爱国热忱促使他走上了挽救祖国危亡的道路。爱国可以说是孙中山全部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他的思想和行为中贯串着的一条主线就是爱国主义。为此,孙中山为推翻帝制、创建民国而勇往直前,屡仆屡起,百折不挠。而蔡锷具有同样真诚的爱国热忱,于戊戌政变后东渡日本寻求富国强兵之道,所就读的东京高等大同学校‘充满革命空气”,校中“所取教材多采用英法名儒之自由平等天赋人权诸学说,诸生由是高谈革命。”蔡锷由此大受影响。和秦力山、郑贯一等‘皆志大言大,各以摩西、罗伯斯比尔、丹顿、华盛顿、卢骚、福禄特尔、克林威尔诸杰自命。”他曾著文倡导用’军国民主义”挽救中国,并以“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的壮烈诗句,来表白自己爱国救民的远大抱负。不过,蔡锷因深受变法思潮的影响,长期接受业师梁启超鼓吹维新理论的浸润,在思想上打上了深刻的改良主义的烙印。与‘君宪教国论,此唱彼和’。蔡锷热衷于改良,在辛亥革命之前追求的是通过新政、立宪之途来挽救国家的危亡,和孙中山走的却是迥然不同的道路。在政治立场上属于两个对峙的营垒。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