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蒋翊武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报刊传媒活动(3)
辛亥革命网 2011-03-18 00:00 来源: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周星林 查看:
(二)以报刊传媒为社会改良的舆论阵地在武昌起义之前,蒋翊武参与的报刊主要是上海的《竞业旬报》和武汉的《商务报》、《大江报》。《竞业旬报》以刊载时事政治材料为主,设论说、学术、译稿等栏目,宣传爱国排满,抨击改良立宪,提倡科学和妇女解放等。值得一提的有两件事:一是该刊“全部用白话文写作”,可谓开中国新文化运动之先河。二是“它和香港的《中国日报》保持有密切的联系,接受后者委托,担负了及时向后者传报有关国内革命行动消息的任务”。 蒋翊武涉足的报刊,不仅以宣传革命、改良社会为己任,还对当时社会丑陋现象予以揭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唤醒民众,向民众灌输平等、自由的民主革命思想的作用。1911年1月21日,英国巡捕无故踢死人力车夫吴一狗案发生,当地民众群情激昂。次日,英巡捕枪杀示威群众,舆论哗然。23日,江汉关道为讨好外国列强,谕令“各报纸勿登录”,并特地以“手谕”关照《大江白话报》,“勿言车夫系伤死”,以图掩盖真相。《大江白话报》当即予以拒绝,连日以头版头条公开揭露。“当时,各报畏于威势,噤若寒蝉,独《大江白话报》无所顾忌,大张挞伐,从此声誉大著。”(第225页)在文学社1911年3月15日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蒋翊武号召社员们为《大江报》提供稿件,《大江报》尽量刊载并免费为各营队送报一份。这以后,《大江报》经常登载新军中的消息,对不法军官攻击尤力。“军中官长畏报如虎,恨报刺骨:而士兵同志乃信仰益深,志向益坚。《大江报》之声誉因之与日俱增,销路大畅,每日到报社之士兵同志,户限为穿”。《大江报》成为“汉上四大报”之首。
(三)以报刊传媒为革命事业的监督阵地 自南北议和以来,革命阵营中滋生了“革命起义成,革命党人消”的思想。一部分革命同志对革命前途过于乐观,认为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斗志消退,乐于享受。蒋翊武不是“急流勇退”,而是急流勇进,自发承担起对革命事业进行舆论监督的重任。在1912年2月7日刊发的《(民心报)定期出版广告》一文中,蒋翊武提出了四大“政见”:
(一)对于民国现时开幕,主张军国主义;(二)对于民国将来建设,主张国家社会主义;(三)对于民国着手进行,主张经济竞争主义;(四)对于各国交际,主张正义人道主义。
《民心报》拥护同盟会和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揭露民社和黎元洪把持下的湖北军政界各种黑幕。孙武控制的《中华民国公报》起而反扑,双方笔战数月。一位老报人记其事说:“《民心报》者,蒋翊武所创办,以为文学社之言论机关也。时翊武与孙武相水火,故文学社与民社俨如对垒,《民心报》与《中华民国公报》亦以是相排击,攻讦无虚日。”
《民心报》是蒋翊武自己投资、自己管理的报纸。从该报的《(民心报)定期出版广告》和运行过程来看,它以维护民主共和为宗旨,以监督政府和革命队伍为己任。由于《民心报》是文学社的机关刊物,无形中在舆论上就与黎元洪、孙武为首的民社把持的《中华民国公报》对立。1912年8月9日,《民心报》在复刊后的《大江报》查封后的第二天,发表了蔡寄鸥的《哀(大江报)》一文,再一次对黎元洪践踏新闻自由、破坏民主的专制行为进行鞭挞,使黎元洪勃然大怒。蒋翊武为了保护同志,“再三申辩,黎怒终不稍释,于是夫《民心报》亦告停刊矣”。遗憾的是,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这两份前后两天被黎元洪查封的思想激进的报纸,上海、武汉等地的报刊媒体给《大江报》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声援,而对《民心报》惨遭查封的厄运较少关注。但《大江报》从此在舆论界消失,而蒋翊武为《民心报》的复刊还在努力。1912年8月,中国同盟会联合几个小党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国民党”,蒋翊武被选举为参议,并担任了国民党汉口交通部部长之职。蒋翊武在从事党务建设的同时,仍然没有忽视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他通过报纸宣传'展开了对革命果实篡窃者的正义斗争。《震旦民报》原本是张振武出资经营的报纸,观点倾向于民社,与同盟会相对抗。8月16日,张振武被袁世凯杀害于北京,该报经费来源无法保障。此时,《大江报》、《民心报》相继被迫停刊,同盟会湖北支部长石瑛想换个名义继续办刊,蒋翊武建议收购《震旦民报》。后来,在谭延间、李烈钧的资助下,《震旦民报》得以继续出版,其采编人员“大多从刚刚查封的《民心报》馆转来,皆报界优秀之士,且都为国民党员,集一时人才之盛。是报亦从此成为国民党言论机关”(第336页)。该报始终坚持与黎元洪御用《群报》进行笔战,发表的《黎元洪竟欲效汉高祖耶》、《床下英雄传》、《新空城传奇》等文,对黎之丑史及其与袁之勾结大张挞伐。
(四)以报刊传媒为革命力量的组织阵地 无论是上海的《竞业旬报》,还是武汉的《商务报》、《大江报》,在报刊编辑部的旗帜下都聚集了当时中国一批有思想、有抱负和政治主张的进步青年。《商务报》是文学社的机关报,《民心报》是1912年2月“倒孙(武)”运动的指挥机关。
1910年4月中旬,“革命党人在《汉口商务报》多次集议,拟借长沙爆发饥民抢米风潮之机,发动起义”(第219页)。《大江报》是文学社的言论机关,也是文学社的联络机关之一。文学社社章首先在该报发表,筹建文学社时的几次重要会议也是以该报名义召集的。1912年2月27日,由文学社社员和革命党人组织的“改良政治群英会”,为推翻黎元洪、孙武控制下的湖北军政府,率众数千人在武昌暴动。起事以《民心报》馆为指挥机关,“各军团之重要军人,往来报社,络绎不绝”,即败,史称“湖北二次革命”(第281页)。可以说,蒋翊武所涉足的几种报刊,均在不同的时期聚集过一批进步的、革命的精英,在革命的准备阶段和巩固阶段,起到了组织革命力量的作用。
此外,蒋翊武还在团结报刊媒体、协调报界关系方面作出过积极的努力和探索。武汉是辛亥革命时期报刊媒体异常活跃的地区之一,据各方面资料反映,在辛亥革命前后出现的报刊有近百家,很多报纸只是昙花一现,具有较大影响的报纸有《商务报》、《大江报》、《大汉报》、《民心报》、《震旦民报》、《中华民国公报》、《民国日报》等10余种。1912年3月,武昌报界同仁为“维持公共之利益及防止公共之危害起见”,联合成立了“武汉报界联合会”。参加该联合会的有《民心报》、《中华民国公报》、《大汉报》、《强国公报》、《群报》等5家报馆,制定草章8条,其事务所地址即设于民心报馆之内。(第287~288页)6月,汉口的《强国公报》、《国民新报》、《共和民报》、《震旦民报》、《大江报》、《汉口民国日报》、《繁华报》等7家报馆联合组成了“武汉报界联合会汉口事务所”(第310页)。
报界联合会虽然是一个行业性的松散组织,但也是中国报业界的第一个联合机构,在当时报刊传媒的发展上起过一定的协调作用。尤其是在孙中山先生首次访问武汉期间,该组织充分发挥了民间团体的积极作用,得到孙先生的高度赞扬并被寄予厚望:“此次民国成立,舆论之势与军队之势相辅而行,故曾不数月,遂竟全功。我报界诸公鼓吹宣导于前,尤望指引于后卑我国民得所指南,是则文所属望于报界诸公者。”(第293页)当《大江报》、《民心报》先后被查封以后,报界联合会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声援。国民党成立以后,在北京出版的国民党报纸“在党本部领导下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国民党新闻团’,统一步调,共同进行宣传斗争”(第690页),就是“武汉报界联合会”形式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