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映光:“临海辛亥革命第一人”(3)
辛亥革命网 2011-04-15 00:00 来源:临海新闻网 作者:临海新闻网 查看:
那个时候,浙江尚未起义,而巡抚守卫长吴茂林为革命军内应,浙军营长朱介人、顾子才,本是光复会同志,自可一同响应,于是大家推荐汤寿潜为浙江都督,并由屈映光、王文庆、周佩璜赴杭举义。
1911年11月4日,杭州起义,朱介人代理团长,驻笕桥,进艮山门,以王金法为敢死队长,占领军装局。顾子才营驻海潮寺,进草桥门,并以蒋介石为敢死队长,张伯岐为副队长,破坏巡抚衙门。西湖旗营当夜虽未收复,但已问题不大,革命进展极为顺利。
当时,革命志士们先推童保暄为临时都督,以渠任宪兵营执事官,易于联络。后又推汤寿潜为都督,下设民政部,以褚慧僧为部长。另设司令部,不过在总司令人选上,出现小插曲。
总司令人选,依当时职务应由朱介人担任,但顾子才资历比较老,因此难以决定。此时顾子才部队的团长、浙人周赤忱,虽事先未参与革命,不过那时亦愿担当重任,于是推举他为总司令。顾朱二人均表赞同,可是童保暄表示愤懑,内部出现裂痕。
屈映光当即与许颖商量,革命尚未成功,不可自争权位,应推举朱介人率师北伐,而童保暄、吕戴之、王载卿、徐聘耕、傅其永等人均可向外发展。他的主张获得同意,于是大家决定组织北伐军,并推屈为兵站司令兼北伐军顾问,设司令部于上海高昌庙制造局。朱介人率师直驱镇江,与徐固卿、刘之洁、林述庆、柏文蔚、洪承典等会师攻江宁,并推徐固卿为联军总司令,屈映光自己也跟部队一起前往。
后来,屈映光总结早年参加革命的思想,来源于少时研读的各种革命学说,于明德、新民、治国、平天下之道,别具解释,早有民主自由思想。因此,撒播下革命的种子。
于慈善 乡民难忘“屈菩萨”
不管屈映光在外面世界的革命成果如何,也不管他持什么样的政治主张,至少在东塍,乃至台州老百姓的心中,人们对他的印象是造桥、修路、赈灾,做了许多利益乡里的善事,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屈菩萨”、“活菩萨”的称呼。
在家乡,屈映光以“文六”字行,乡民多尊呼为“文六大人”。
台湾方面有关屈映光的资料
屈映光的故居和家祠,就在东塍镇上街村的凉光路上。在“东塍通”李尔昌老师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已面目全非的昔日屈家大宅的大门。
眼前的屈家大门,早已成了某家厂房的一堵后墙,用砖头砌了个严严实实,唯有墙角石柱下的石磉,上面雕刻的梅花形“福”字,依稀可见当年的风采。与“福”形石柱相对的另一根石柱,已被一堆垃圾掩埋大半,根据李老师的推测,那根石柱石磉上雕刻的图形,应该是鹿形的“禄”字。
在他的记忆中,进入屈家大门后,有一个月洞门,一条石子小径通往内院,两旁是满栽花草树木的花园。然后,迎面看到的第一幢建筑是屈家的“精一堂”藏书楼,杜桥彭连生先生认为,屈映光的藏书,很大一部分来自晚清绍兴著名学者李慈铭的旧藏和临海藏书家葛咏裳进士“忆绿荫室”的旧藏。
绕过藏书楼,就是三个四合院,纵向分布,分别居住着屈家的三房太太。我们试图进入屈家的内宅,一探究竟。解放后,屈家大宅经过火烧,以及改作他用,已完全改变了先时的格局布置,只留下一些断墙残垣,以及后院衰败的管家楼,没了盛时的模样。据说,当年的整个大院,占地至少在30亩以上,恍似《红楼梦》里描写的“大观园”。
离屈家大宅不远的地方,是屈映光在1917年建成的屈氏家祠,也是一派荒凉景致。好在我们于这儿竟意外遇到了屈映光当年的家庭帮工,为他家看牛的屈统理老先生。
60多年物是人非,昔日的放牛娃,如今也已成了耄耋老人,回忆在屈家帮工的日子,屈统理老人依旧历历在目。在他的心中,文六大人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好人。
“他的眉毛又浓又黑,看上去很威严,但人很好。”屈统理说。那时,穷人家耕田买不起牛,屈文六都愿意把自己家的牛借给他们使用;但到了麦收季节,乡民如果向屈家借打麦的木制器具连枷,他却不愿借,因为他认为,打麦的连枷乡民完全可以自己做,如果因为懒惰而不愿意自己做,那就不能借。
隔溪村有人在屈家做管家,人称大孙管家,忠实厚道,不贪小便宜。在屈家呆了10多年,临老了,也没有什么积蓄,屈映光为了褒奖他,特意在隔溪村老车站附近造了三间房子,送给他。
屈映光的善名远播,甚至连四周的乞丐都知道。每次他回乡里,要从水路过,得到消息的乞丐们,便一路从钓鱼亭、邵家渡、赤水等沿灵江的路廊上等候,屈映光经过的时候,也就一一为乞丐们布施银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