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中的昭通人(3)

辛亥革命网 2011-07-05 00:00 来源:昭通日报 作者:邹长铭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那场革故鼎新、改天换地的辛亥革命中,昭通人也寄托了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奋斗,他们的牺牲,他们的业绩,他们高迈飞扬的人生情怀。“

  张开儒与昆明“重九”起义

  张开儒,字藻林,号香池,1869年(清同治八年)生,巧家县蒙姑乡蒙姑村人。幼入私塾,19岁应童子试,为邑庠生。1901年旅昆,入五华书院,继入武备学堂,习兵学。

  1904年,张开儒东渡日本,入东京振武学校,在完成预科课程后,转入士官学校。张开儒的同学中,外省籍的有阎锡山、李烈钧、孙传芳、陈潜、尹昌衡、赵恒惕等;本省籍的有李根源、罗佩金、唐继尧等,皆一时之俊杰,此后的几十年间,这些人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纵横捭阖,演出一幕幕或威武雄壮,或风谲云诡的话剧,有的人名垂青史,有的人遗臭万年。人生殊途,很多事是无法预设也难以逆料的。

  1905年7月30日下午,在东京赤坂区桧町三番黑龙会会所,由孙中山发起组织、来自中国十余个省、以留日学生为主的70余人集会盟誓,宣告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张开儒是首批加入同盟会的会员。他参与发行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大声疾呼“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一姓一集团之天下”;鼓呼革命“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情之需要”,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1906年4月,在孙中山、黄兴的亲自关怀下,在东京的云南籍留学生创办《云南》杂志,继之又创办《滇话报》月刊,揭露英、法帝国主义对云南的掠夺、侵略和云南总督丁振铎等贪官污吏出卖云南七府矿权、卖国敛财的罪行,号召云南人民奋起抗争,推翻清朝统治。张开儒是《云南》杂志、《滇话报》的主要发行人之一。1907年,孙中山、黄兴策划在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先期发动起义,张开儒和李根源、杨振鸿、黄玉田等人积极参与其事,四处奔走,秘密串联,在留日学生中组织“铁血丈夫团”,随时准备“击楫中流,誓靖中原,以铁血还报国家”。

  1908年冬,张开儒于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毕业后归国。翌年,应云南总督沈秉堃的征聘,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任提调兼军事教官。

  云南于1906年开始编练新军,成立陆军小学堂。1908年新建陆军第十九镇,同时开办陆军讲武堂,其初衷是为清廷培养军事人才。但讲武堂的教官中,多是留日归国的人员,他们大多是同盟会员。讲武堂虽设有督办、总办等“领导层”,但负实际责任的监督李根源、提调张开儒等认为,旧制武备学堂积弊丛生,教官多为“兵匠”,学生中不少是兵痞,思想守旧,行为失范,暮气深沉,奴性十足,是为朝廷培养鹰犬、爪牙、奴才。李根源和张开儒等都是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海归”派,他们雄心勃勃,要把讲武堂办成培养革命军人,灌输革命思想的大课堂。

  首先是调整招生方向,把忧国忧民、有志有为的青年考选入学,为革命、为国家储备人才,培养人才。第二,借鉴日本士官学校的教育体制,对学生实施全面、系统、规范、严谨的军事知识、技能教育,“知行合一”,“体用结合”。同时,对学生灌输“爱国、爱家、爱民族”的思想。第三,在学生中培养革命骨干,发展革命力量。改革是渐进的,但也是卓有成效的。百年之后的今天回过头去看看,我们仍然会为李根源、张开儒等当初实施的诸多措施拍案叫好。历史记录提供了这样一些可以情景再现的画面:

  在讲武堂,站在讲台上的监督、提调、教官可以给学生开讲座,讲得很多,内容很宽泛,但中心只有一个:亡国之痛。

  在讲武堂,师生之间可以三五相聚开讨论会,民主、自由、人权、博爱、变法维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等,是讨论中的热门话题。

  在讲武堂,有经史子集供学生阅读,也有刊载孙中山、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著作、言论的书刊在学生中传阅。

  1910年秋,根据同盟会加快武装起义准备的指示,李根源、张开儒未雨绸缪,陈请云贵总督李经羲同意,以见习、实习的名义,把讲武堂学生安排到陆军第十九镇各标营当兵,每期3个月,在新建陆军中宣传革命思想,发展革命力量。李根源、张开儒的这一着先手,在辛亥革命“重九”起义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时任陆军第十九镇第37协统领蔡锷与在新军和讲武堂中任职的同盟会员罗佩金、刘存厚、唐继尧、雷飙、谢汝翼、黄毓英、李根源等多次密商,定于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在昆明发动武装起义,张开儒亦参与其事。起义发动,张开儒率学生队攻占小西门,将罗佩金率领的74标营、庾恩旸率领的标营接应入城后,留一个小队坚守小西门,张开儒又带领主力,占领云贵总督署西辕门附近要地,与74标营合力攻占总督署,擒获巡警道郭灿、兵备道总办王振畿。几乎同时,李根源、李鸿祥、谢汝翼各率所部起义部队攻占军械局等要地,昆明光复。11月,云南大汉军政府成立,张开儒任军务部机器局局长。当时,清廷驻防滇西的鹤丽镇总兵张继良还控制着10个营的协防军,对军政府抗命不从。都督蔡锷任命张开儒为西进支队长,全权办理滇西军务。张开儒率部进至楚雄,张继良闻风而逃,滇西平定。

  武昌首义,云南光复。当时在滇的四川人士,数次上书云南军政府,请求派兵援川,稳定局势。在这种情况下,1911年11月21日,云南军政府决定援川。以谢汝翼为第一梯团长,李鸿祥为第二梯团长,张开儒为第三梯团长,率部师出川南,进援成都。12月14日,张开儒率第三梯团攻击叙府吊黄楼,毙会党首领关联升、罗选青部标统6人、管带13人。叙府初定,犍为、五通桥又被土匪占领,蹂躏地方,祸害百姓。张开儒复率师渡岷江,攻克犍为县城,扫荡五通桥各路土匪,打通犍为粮道。川南平定,蔡锷电召张开儒率援川军回滇。

  张开儒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徙,在同时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人士中,张开儒对根除帝制的艰巨性、对帝制复辟的危险性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1912年2月,清帝退位,南北议和成功,孙中山辞临时大总统职,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消息传来,张开儒忧心忡忡,对部属军官说:“孙总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因个人得失进退系念,高风亮节,令人感佩。只恐所托非人,贻害非浅。袁项城何许人也?权奸!卖友求荣,背信弃义,擅权专横,夙怀野心,吾恐今日清室之帝位虽退,而袁氏之帝制自此始也。吾等革命军人,当时时警惕,有所准备。”

  张开儒不幸而言中,仅仅过了三年,前云南陆军讲武堂提调张开儒便不得不走上护国讨袁的第一线,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在“再造共和”的光荣历史上留下了“神炮保皈朝”、“三炮定韶关”的佳话。

   1917年起,张开儒与已蜕变为封建军阀的唐继尧分道扬镳,坚定不移地追随孙中山先生护法、北伐,历任广州军政府陆军部部长、驻粤滇军第3军军长兼南(雄)韶(关)连(县)镇守使、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谋总长、大本营参军长,授陆军上将衔。1924年被反对北伐的粤、桂、滇军阀排挤,退隐寓居澳门。1927年回昆明定居,任云南省政府高等顾问。1935年病逝于昆明,终年66岁。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