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渊轶事(3)
辛亥革命网 2011-06-3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谢海彬 查看:
(6)、启蒙教育点滴
何子渊曾孙初麟、五孙卓云等前辈,均清楚地记得小时候他们在光裕庐居住,在沙牌里“维新学校”接受启蒙教育时,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第二课的内容:
第一课:
火!火!火!东洋鬼子放的火!
血!血!血!中国人民流的血!
第二课:
一•二八,杀!杀!杀!军民合作打胜仗!
十九路军顶呱呱!
历史已过去了整整七十多个年头,年近八旬的何卓云老先生,至今仍记得当年泉源先生讲第二课时,当着台下四十多位同学的面宣布:“我们班前排卓云同学的爸爸,光裕庐子渊公的三儿子何尚文团长(上校军需处长),就是当年上海‘一•二八’淞沪抗战,在前线杀日本鬼子的英雄!”之时,自己因害羞而涨红着小脸蛋,既紧张又自豪的幸福情景……
(7)、光裕庐琐记
1930年,何子渊先生故居“光裕庐”落成之时,从安全角度考虑,房屋周围除装设铁丝网防护外,还豢养有四条大狗看家护院,并做了具体分工,其中大黄狗负责左上角“猪栏背”,马厩一带的安全(当时养有两匹枣红马,专供何尚文、梁世骥代步);大白狗负责右下角“黄屋对面”,碓间下一线的安全;大黑狗负责右上角“竹头边”,猴哥棚附近的安全(当时养有两只云南金丝猴,供观赏之用);大花狗负责左下角“渊公井”,龙眼树周围的安全。
整整二十年的光阴,四条护家犬及其后代既明确分工又相互合作,非常尽忠职守,大花狗的表现尤其突出,只要有大花狗在,没有主人的默许,生人轻易不敢越光裕庐一步!这一规矩一直持续至1950年代初。
1930年代初,因工作需要,兴宁县政府为何子渊装设了手摇专线电话,子渊公住在光裕庐家里,便可跟广州、兴宁、梅州等地保持电话联系。当时在兴宁能享受这一特殊待遇的人凤毛麟角,甚至石马区公所及桅杆下陈师将军家都没有这一殊荣,直到1930年代中叶才给他们装上电话。
1932年1•28淞沪抗战,紧接着又是1933年“福建事变”,“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权失败以后,十九路军何尚文上校、梁世骥师长曾在老家光裕庐闲居了一段时间,并带回两部留声机。期间,特地在碧山庐屋前马下河的陂头以及黄屋前面的小河上安装了水碓,帮村里群众碾米,并利用水力发电原理,在光裕庐大门口装了一盏电灯,每当夜幕降临,全村都笼罩在黑暗之中的时候,光裕庐门前却华灯初上,明如百昼,灯火辉煌,石马全镇均为之哄动!……
马下村直至80年代中叶,才真正用上电灯照明,何尚文、梁世骥水力发电的创举,将马下村电灯照明的历史整整提前了50多年!
(8)兴宁起义
1927年9月3日,在中共广东兴宁特支的组织领导下,兴宁县湖尾乡等地义勇军100多人,在兴宁县城县立中学(兴宁一中)校领导何子渊、陈少岳以及其他进步学生的密切配合下,成功地举行了攻城起义。
1927年,国民党左派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接着,兴宁反动当局疯狂地向革命武装进行反扑。他们下令解散农会、工会和其它进步组织,并大肆逮捕共产党员和工农革命积极分子。4月中旬,中共梅县部委、团地委在梅县召开联席会议,成立“武装斗争委员会”,决定马上组织工农武装,反击国民党左派的血腥镇压,实行暴动。
中共兴宁特支按照这一会议精神,组织黄石乡、小洋乡、墨池乡农军200余人,并联合绿林武装张英部于5月18日一起攻打兴宁县城。此役由于准备仓促,激战一天,攻城不克。
9月1日,中共兴宁特支领导人蓝胜青、刘光夏、卢惊涛、曾不凡等,在兴宁福兴区梅子坑胡屋召开干部会议,吸取第一次攻城失败的教训,确定由湖尾乡、小洋乡、大城乡、茅塘乡、黄石乡和乐仙乡等农民义勇队员与城内学生联合行动,攻打兴宁县城。
9月2日晚,蓝胜青集合参加攻城武装队伍100多人在梅子坑举行誓师大会。当晚12时,刘光夏、蓝胜青等率领农民义勇队搭云梯一举攻破城门,在兴宁县立中学(兴宁一中)校领导何子渊、陈少岳以及进步学生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埋伏在一中校园内的20多名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燃放鞭炮佯作枪声,并高呼“贺叶军来了”!“贺叶军来了”!……国民党县长及警察署长陈任甫闻声越墙逃命,起义队伍顺利攻占县城。
暴动中缴获枪200余支,子弹1000多发,军用物资一批,县政府钢印一枚,筹军饷2000元,开监释放共产党员和无辜群众100多人。攻占县城第二天,国民党县长纠合反动商团100多人进行反扑。为了保存力量,刘光夏等率农军连夜撤退到湖尾乡,并在盘古庵成立了“广东工农讨逆军”第15团,同年11月改为广东工农革命军第12团队,团长刘光夏,党代表蓝胜青。
此次起义,促进了兴宁各区乡武装斗争的发展,建立了工农红军队伍,为尔后建立五兴龙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节录自百度百科“兴宁起义”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