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渊轶事
辛亥革命网 2011-06-3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谢海彬 查看:
饮水思源——渊公井
清朝宣统年间,国家地质勘探部门在广东兴梅交界的“琯坑”发现大型有色金属钨锡矿床,但一直苦于两县多年的山林纠纷,而无法大规模开采。直至1917年9月,中华民国军政府成立以后,在孙中山的直接授意下,经兴梅两县的县长及当事双方的一致保举,由何子渊担任董事长,事情才有了转机,两县多年的山林纠纷得以解除,矿山生产经营遂得以顺利进行,琯坑矿一直开采至上个世纪80年代末,终因矿产资源枯竭才宣告歇业……
民国四元老之一何天炯先生,对何子渊的为人倍极推崇,每次回家都必定吩咐轿夫,先把自己抬到石马星窝子——顺裕庐再停轿,不管何子渊是否在家,不见子渊公一面决不回家……
有一次,何子渊坐着轿子从兴城回光裕庐小住,走到石马“三眼桥”,轿夫突然发现路旁芦苇丛中蜷缩着一位淹淹一息的乞丐,子渊公闻讯,马上命令轿夫停轿,并随即下轿,上前询问,乞丐见一仁厚长者前来,便强打精神上气不接下气地对他说:“老伯,我得了急病,快不行了,请把我挑的担子带回去交给我儿子……”子渊公见病人情况危殆,一刻都不容耽误,便马上制止他继续说话以保持体力,连忙吩咐轿夫将病重的乞丐抬上“八抬大轿”,并写了一张留言条,叮嘱轿夫务必将病人和一百多斤的担子,星夜送到梅州黄塘医院,实施抢救;自己则步行回家。
经德国医生一天一夜的全力抢救,病人终于活了过来。原来,这一病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乞丐,而是梅县鼎鼎有名的富豪罗善文,因兴梅山道险峻,土匪横行,便乔装成要饭的乞丐,挑着一担光洋回梅县窑上“园畲”老家。不料,走到半道突犯急性阑尾炎,要不是碰到贵人——何子渊,这条小命就只好留在“三眼桥”了。罗善文身体恢复后,多方打听救命恩人的下落。当得知救了自己一命的恩人不是别人,正是兴梅地区闻名遐迩的知名士绅何子渊时,不禁老泪纵横。连夜置办了一份丰厚的礼物,带着老婆、孩子赶到石马光裕庐致谢!被子渊公婉拒。从此,何罗两人结成八拜之交……
民国元年,有一何姓教师与一位潘家闺秀联婚,请兴城贤达喝喜酒,席间叫子渊先生作联,其时,兴宁已创办新学多年,何先生随即用浅白清雅之词作对,联曰:潘氏姑娘,有水有田兼有米;何家公子,添人添口又添丁!横批:百年好合!当场博得同事幼山、少岳先生击掌称妙。此联至今仍流传于兴宁永和乡一带。
(1)、押韵事小 开火事大
1930年代初,何子渊先生故居——石马“光裕庐”落成后,老革命家、教育家:何子渊为新屋撰写了“光昭前哲 裕启后贤”和“光照前列 裕启后人”两幅门联。
前一副对联帖到大门口,没有人提出异议,后一副门联帖上去,却招来诸多非议和责难,非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照”字的使用不符合传统对联押韵的规范,但,子渊公一律笑而不答。直至1941年夏,76岁逝世前,迷底才终于揭开:
弥留之际,何子渊将长房长孙何桂芳叫到床前,交代说:“大门联不得修改,押韵事小,开火事大!凡我炎黄子孙,必要时,均可开火!……”
原来,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外敌入侵的抗日战争时期,“照”字下面四点正好象征熊熊燃烧的火焰,隐喻着四万万六千万中华儿女杀敌报国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