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演达:我不是共产党,但我要革命(4)
辛亥革命网 2011-07-14 00:00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陈海峰 查看:
1928年12月18日,邓演达给妻子的信中说:“我认为我是一个反对一切旧社会关系,尤其是旧家庭关系的一个人,但是我和你的关系只是旧家庭的关系,所以我应该反对我和你的旧关系。”1926年4月24日,邓演达书信中对妻子的称呼开始变“立真吾爱”为“立真妹”。
王健华分析说,邓演达从努力教育妻子自立自强,到坚决地要求离婚、挣脱旧家庭的束缚,既体现了他男女平等的思想,也体现了他的“革命利益高于一切”、“婚姻必须以共同的革命事业为基础”的思想,他的婚姻爱情观,仍能给我们很多宝贵的启示。
旁边故事
堂侄邓海带回忆:伯父邓演达确实不简单
73岁的邓海带住在惠州市三栋镇鹿颈村,他不遗余力地收集史料,向乡里的后辈们宣传邓演达的革命精神。“我的爷爷与邓演达的父亲邓镜仁是堂兄弟,所以我管邓演达叫大伯。”
尽管未见过伯父,但邓海带的父亲邓演春一直在广州邓演达家里当管家,从小的家庭教育、父辈的耳濡目染,让他对伯父邓演达深怀崇敬与自豪。
邓演达的父亲邓镜仁是前清秀才,非常重视教育,当年的鹿岗学校(现改名为演达小学)就是邓镜仁建的,邓海带从小也在鹿岗学校念书。他说,每每有学生调皮,先生都会举出邓演达的例子来教育大家,所以他从小就知道伯父邓演达非常聪明,“先生们都说他有一目十行的本领,样样都很拿手。”
记者看到,如今的三栋镇还有一本中小学校本教材,名为《弘扬演达精神》。书中通过讲述邓演达的一个个小故事,结合当前实际,教育学生向邓演达学习,颇为生动。邓海带说,以邓演达的事迹激励后来学子,其实很早就在鹿岗学校开始了。
“解放后,大概‘土改’不久,上面来人检视邓演达的故居,翻到他箱子里,还完好地保存有马克思、恩格斯的画像,当时他们就夸奖邓演达‘确实不简单,他很革命!’”邓海带称,父亲的这一段回忆,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四清运动’时期,上头又来人调查,父亲参加座谈会,讲述了邓演达的一些事情,工作组的同志听了非常感动,临走时还送了一大条猪腿给父亲。”邓海带感慨说,一大条猪腿,在那个年代是很贵重的礼物,表达了大家对伯父邓演达的崇敬之心。
专家评说
虎豹之驹 正义之旗
邓演达16岁赶上了辛亥革命的洗礼,民主革命思想由是发蒙,信仰越来越坚挺,进而成为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捍卫者,把毕生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自由与解放事业。
十几年的军校、军旅历练,邓演达积淀了成熟的政治素质。1920年春,他投身孙中山组建的粤军,成为第一师的砥柱,两次剿伐陈炯明,为国民革命开疆辟土,身先士卒。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邓演达精诚执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作为黄埔军校的重要筹办者和领导人之一,无愧为国民党左派的核心和共产党的密友。
他肩任国民革命军司令部总政治部主任督师北伐,鏖战武昌,英名远扬。他体恤社会底层疾苦,发表《对农民问题宣言》,于武汉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宣传拓展孙中山“三大政策”,力主建立“平民政权”。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邓演达随即与宋庆龄等发表《讨蒋通电》;并以《告别中国国民党的同志们》,流亡欧洲;又与宋庆龄等发表《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的宣言》,坚定承继孙中山的遗志,与蒋针锋相对;1930年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反蒋不遗余力,终为蒋氏所不容。
“我不是共产党,但是我要革命”、“我要为中华民族维护正气”——邓演达的人格精神与光明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