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位法学家王宠惠

辛亥革命网 2011-08-22 00:00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陈晓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30岁当上大国外交部长,王宠惠创造的这项纪录,恐怕是很难打破了。他26岁时将《德国民法典》译成英文,成为英美世界标准版本。30岁任南京
 

  王宠惠(1882-1958),字亮畴,广东东莞人,生于香港。1900年从北洋大学堂以第一名成绩毕业,后赴日本、欧美留学,同时协助孙中山作宣传及联络工作。26岁时将《德国民法典》译成英文,成为英美世界标准版本。1911年回国,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总长,年仅30岁。此后历任北洋政府司法部长、国务总理等职。1927年后,历任司法院长、海牙国际法院法官、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外交总长等职。在立法、司法方面成就堪称辉煌,被称为“民国第一位法学家”;在废除不平等条约、抗战外交方面也取得很大成绩。1958年在台湾逝世。

  30岁当上大国外交部长,王宠惠创造的这项纪录,恐怕是很难打破了。他26岁时将《德国民法典》译成英文,成为英美世界标准版本。30岁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总长。此后在立法、司法方面成就堪称辉煌,被称为“民国第一位法学家”。作为技术官僚,王宠惠一生对我国外交、立法、司法的贡献有目共睹。他精研欧美主要国家宪法、民法、刑法,努力促成中国成为法治国家,但在党派政治、利益集团面前,其理想的实现大多只局限在纸面上。

  少年苦学 头角峥嵘

  王宠惠老家在东莞官涌乡(“涌”读为“冲”),祖父是基督徒,率全家移居香港。父亲王煜初是牧师,全家住在香港荷里活道的道济会堂,附近就是孙中山习医的西医书院,与同是基督徒的孙中山时有来往,故王宠惠6岁时就已常常见到逸仙先生。据说1895年第一次广州起义时失败时,孙中山正是跑到王宠惠大哥王宠勋的婚宴中,乘乱逃脱。王宠惠当时年纪还小,虽然跟革命党人陈少白时相过从,并没有投入革命,而是全身心投入学业。有些著述说王氏早年即加入同盟会,并无确切证据。革命成功了,就会冒出不少真真假假的“革命元老”;若清廷不倒,恐怕都声称自己是“大清良民”。

  不久,设在天津的北洋大学堂监督美国人丁家立赴港招生,王宠惠一考即中,14岁的少年自此离乡别井。义和团高潮前夕的1900年初,王宠惠从北洋大学堂法科毕业,他的成绩震撼了整个学校:英文100分,几何学97分,八线学(立体几何)96分,化学100分,格致学(物理学)98分,身理学(生理学)100分,天文学99分,富国论(经济学)100分,法律通论100分,罗马律例(罗马法)100分,英国合同论100分,英国罪犯律(刑法)100分,万国公法(国际公法)100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裕禄亲自向王宠惠颁发“钦字第一号考凭”,也是第一张中国大学毕业证书。此时直隶地区的义和团已经山雨欲来,幸亏他及时南下,否则恐怕难逃厄运。狂热的义和团民排“洋”,连读“洋“书的学生也不放过。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