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锡麟:洒在曙光里的滚烫热血(3)
辛亥革命网 2011-08-22 00:00 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徐霞鸿 查看:
1907年7月6日(农历五月廿六),一场震惊中外的革命风暴爆发了。安徽巡警学堂的毕业典礼上,安徽巡抚恩铭在礼堂居中落座,藩、臬、学、道、府、县各官员分坐两旁。徐锡麟上前行礼,并大声报告:“回大帅,今日有革命党起事。”一旁的革命党人陈伯平即上前向恩铭扔去一颗炸弹,未炸。徐锡麟随即从靴统内拔出两支手枪向恩铭射击。一阵枪战后,恩铭身中七枪而亡。徐锡麟率陈伯平、马宗汉带领起义学生,直奔抚署。途中遇敌阻击,转而前往安庆军械所。由于起义仓促,准备不足,激战四五小时后,寡不敌众而失败。
徐锡麟行刑前神色平静
在审讯中,代理巡抚冯煦问徐锡麟;“恩抚台待你很好,为什么要谋害他?”徐锡麟的回答是:“恩铭待我很好,这只是个人私恩,而我杀恩铭是排满公理。”当晚,在安庆抚院东辕门外刑场,徐锡麟被剖腹挖心。挖出的心脏先祭祀恩铭的“在天之灵”,再由恩铭的卫兵们将这颗心脏炒熟下酒。
徐家立下家规
子孙永不得从事政治
“起义失败,爷爷惨遭杀害,消息传到家里,亲人们悲恐交加。因为当时流传株灭九族之说。太爷爷连夜遣散家人,四处逃匿。奶奶(王振汉)带着刚满周岁的我爸爸(徐学文),在三爷爷(徐锡麒)的护送下逃往日本,才幸免于难。太爷爷而后自行去县衙投案,后在众多富绅联保下获释。”今年87岁的徐乃英是徐锡麟的长孙女,她告诉记者,爷爷牺牲时,她爸爸(即爷爷唯一的儿子)当时离满周岁还差3天,很多有关爷爷的事情大多是小时候听长辈说的。险遭灭族之灾的徐家从此立下家规:凡我徐家子孙永不得从事政治,只求学问,会一技之长。并留下一副家训对联:“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并作为她爸爸一代起的辈份字(名字中第二个字),代代传承,不得忘怀。
皖浙起失虽然失败了,但激起了各地革命党人的斗志,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在日本东京,革命党人隆重举行追悼会,章炳麟宣读了亲自撰写的悲壮悼辞,介绍烈士光辉的革命业绩。孙中山在辛亥革命胜利后,亲来杭州致祭,他说:“光复会有徐锡麟之杀恩铭,其功表见于天下”,并亲写一副挽联哀悼:“丹心一点祭余肉,白骨三年死后香。”蔡元培为徐锡麟烈士墓撰写《碑记》,颂扬烈士的英雄壮举。而绍兴文史专家林文彪也认为,皖浙起义是辛亥革命时期最重要的起义之一,其意义和影响不亚于黄花岗起义。它不仅大大激励了人们推翻清朝的斗志,使得清朝高官人人自危,更使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离死期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