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锡麟:洒在曙光里的滚烫热血
辛亥革命网 2011-08-22 00:00 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徐霞鸿 查看:
家庭的叛逆者
醉心自然科学
徐锡麟故居后门临河,可泊船
徐锡麟出生在绍兴东浦的一个名门望族。他的父亲徐凤鸣秀才出身,当过县吏,家有田地百余亩,在绍兴城里开有“天生绸庄”和“泰生油栈”两家商铺,是当地颇有声望的士绅。徐锡麟兄弟六人,姐妹四人,他是长子。他自幼“器物过手,辄破坏之”,常常遭到父亲的叱责处罚。12岁那年,为了找和尚“学武功”而钻进深山一去无踪,家里费大力气将其找回,严加约束。1903年他在日本东京出资赞助浙江留日学生会和营救章炳麟出狱,回国后毫无顾忌地宣传排满,吓破了他父亲的胆,与他断绝了关系。
但就是这样一个家庭的叛逆者,同时也拥有着极高的天赋,中过秀才,又在乡试中被列入“副榜”。他喜欢读书,特别喜爱天文数理,常常拿着自制的“望远镜”夜观天象,绘有不少天象图,并自己动手做了个浑天仪,直径有三尺,上缀群星,十分精细。后来在担任绍兴府中学堂副监督期间,还亲自教授代数、天文、地理等科目,是中国最早开始自编教材教授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师之一。
“按照这样的家庭出身与资质,徐锡麟如果没有参加革命,完全可以是一个锦衣玉食、前途光明的人。但他却为了民族大义放弃了家庭,成为了一个义无返顾的旧民主主义激进革命家。”绍兴文史专家林文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评价徐锡麟。
创办“热诚学堂”
保卫大善寺
1903年,在日本接受了深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教育,并逐步确立起“反清革命,民主共和”志向的徐锡麟回到绍兴后,认识到革命应该从创办学堂、培育人才入手,随即在家乡东浦创办了一所新式学堂,并为学堂写了一副对联:有热心者可与共学,具诚意者得入斯堂。取上下联各一字,命名为“热诚学堂”。除文化课外,专门增设兵式体操课,进行军事训练。
当时,他一面在绍兴府学堂任教,一面在热诚学堂兼课,每天往返于绍兴和东浦之间,十分忙碌。早上晨操毕,去绍兴府学堂教课和处理校务,午后回热诚学堂,步行往返,风雨无阻。他在授课时,经常介绍时事政治,宣传革命,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后来热诚学堂一度成为绍兴光复会的活动基地。
除了热心办学,徐锡麟还亲身参与了一场保卫大善寺的革命活动。那是1904年夏天,法国天主教会勾结绍兴官府,私订“契约”,企图强占大善寺改建为教堂,绍兴百姓群情激愤,但“绍兴名族士大夫皆怒,弗敢言”。徐锡麟得知这一消息时,正身患虐疾,卧病在自己开设的“特别书局”,但他不顾一切,跃身而起,身裹棉被,立即赶往大善寺,并沿途号召人们到大善寺集会抗议。“从大江桥至清道桥止之商号,全体起而响应”,人们纷纷拥向大善寺,清朝官府和法国传教士见群情激愤,知众怒难犯,不得不退缩了,大善寺才得以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