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的帝国三巨头(3)
辛亥革命网 2011-08-22 00:00 来源:三晋都市报 作者:平瑞方 查看:
这3年中,载沣所得到的权力不可谓不大,机会也不可谓不大。甚至,当时国内外舆论对他的期许也不可谓不高。这位年轻的统治者,曾经在1901年代表清政府,为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杀的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道歉。这次屈辱的出使却为他迎来了极好的声誉。《英国每日电讯报》的报道。在波茨坦会见后两天,威廉二世前往他下榻处回拜,授予他红鹰大十字宝星。《申报》于是这样赞赏他:“以天潢贵胄之身,不畏重洋多阻,风波险恶,使于四方,不辱使命。”而他掌权之后,人们对清王朝的情形表示了谨慎的乐观。当时驻北京著名英国时务评论家、历史学家埃德蒙德·巴克斯特在写给《泰晤士报》的专栏评论中这样说:“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摄政王载沣不仅能赢得那些维新派人士中明智派的支持,而且那些能够成功帮助满清度过最后10年艰难国运的臣子也会支持他。”
内外交困
可是,载沣在以后3年中的表现却只能用“不尽人意”四个字来形容。他性格的懦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当国后很像模像样,每天坐朝听政,批阅公文,可惜他听政时,对群臣的报告,呐呐不能作指示,而批示则又别字连篇不知所云,常在朝堂上好像睡眠不足,呵欠连连。胡思敬在《国闻备乘》中说:“监国(载沣)性极谦让,与四军机同席议事,一切不敢自专,躁进之徒谒王府献策,亦欣然受之……内惧隆裕,外畏福晋。”
内惧隆裕,是因为身为太后的隆裕对摄政王的权力有着很大的制约。最典型的事例是,1911年4月底,当清廷已经处于全国朝野上下要求速设责任内阁,召开国会的高压之下时,隆裕依然以“选派功勋老臣”为由,要求载沣指派早已不孚人望的庆王任内阁首揆。
外畏福晋,是说载沣是有名的怕老婆的王爷,溥杰在《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回忆说,甚至连王府中的太监也是更畏惧福晋瓜尔佳氏;某日瓜尔佳氏离府外出,当值的散差太监居然懈怠至黄昏时,连各房间玻璃窗上的木框纸面外窗都没有上,然而载沣也只得无奈地大喊一声:“我还在府哪,上窗户!”
狂澜难挽
有意思的,载沣从一开始就将袁世凯视为自己最大的威胁。1908年光绪突然去世,社会上普遍流传的是袁世凯暗杀阴谋。袁世凯的军队势力充满了整个朝廷,也让载沣又恨又怕。有一个传说是当病中的光绪听到自己亲兄弟要做摄政王,也不禁流露了笑容,于是他秘密地写了一个字条给载沣,上面只有四个字,是“杀袁世凯”。载沣当国后,真的在筹划要替皇兄报仇,诛杀袁世凯。在海外康有为有一封“上摄政王”书,所要求的也是“杀贼臣袁世凯”。
载沣同当时名臣张之洞商量,可是张之洞却吓得连连叩头,说“国有大丧,不宜诛戮大臣。”庆亲王奕劻也表示反对。当天载沣还密电征询北方几个北洋系的汉族军事首长意见,第四镇统制吴凤岭,第六镇统制赵国贤的答复都是:“如必诛袁,则先解除臣等职务,以免兵士有变,致辜天恩。”这些压力,都使得载沣未敢轻率下手,不得已之下,他找了个借口把袁世凯赶回了老家。而这也成了他一生最大的心病。溥仪就回忆说:“对我父亲摄政王来说,最根本的失败是没有能除掉袁世凯。”
有一项值得载沣骄傲的事情是他对军权的收束。他企图把全国兵权总揽在皇室手里,要建立一个驾乎一切军队之上的皇室武力。可是,这项政策的效果从后来可以看得到,造反的都是新军,而北洋军始终都是袁世凯的。载沣所能掌握的军队极少极少。
而最致命的还是“皇族内阁”,清政府在立宪中所成立的内阁,满族皇族占5名。军政大权为皇室贵族掌握,故称“皇族内阁”。载沣企图集权于中央,却使得清政府丧失了最后的拥戴。连海外的保皇派梁启超都说:“诚能并力以推翻此恶政府而改造一良政府,则一切可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