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的帝国三巨头(2)
辛亥革命网 2011-08-22 00:00 来源:三晋都市报 作者:平瑞方 查看:
人物身份:满洲镶蓝旗人,爱新觉罗氏。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孙。光绪十年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封庆郡王,十七年迁总理海军事务大臣,二十年晋封庆亲王,三十年任军机大臣。宣统三年任内阁总理大臣。判词:天下惟论财货,禅让亦以贿成。——王闿运
奕劻:铁帽子王的生意
1908年,庆亲王一直掌管大清国的外交,权势极大。当光绪帝即将大行时,他被指派去视察皇陵修建工程,出差归来之时,小皇上继位了,摄政王当权了,一切都结束了,只是得到一个铁帽子王的封号,算是安慰。
在当时,奕劻贪污的名声,可以说是名扬海外,1911年《泰晤士报》刊发《庆亲王外传》一文,称奕劻:“彼之邸第在皇城外之北,北京大小官员,无一不奔走于其门者,盖即中国所云‘其门如市’也。”这在当时的国内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早在1904年,巡城御史蒋式瑆就弹劾他:“奕劻自简任军机大臣以来,细大不捐,门庭如市。是以其父子起居、饮食、车马、衣服异常挥霍,尚能储蓄巨款。请命将此款提交官立银行入股。”可一个小小的御史怎么能够扳倒正在受宠的亲王,这是遂不了了之。他贪污的名声甚至传到了慈禧的耳朵里,《国乘备闻》中说,“庚子之乱,仪鸾殿毁于火。太后归自西安,念及旧时居处,凄然不乐。从李莲英言,出宫帑五百万金付奕劻重建,奕劻与莲英朋侵其半。”可是,慈禧太后也很无奈,她表示,就算罢免了奕劻,其他的人难道就不会贪污吗?堂堂的爱新觉罗子孙中,竟然找不出几个像样的人才,这正是末世王朝的真实写照。
作为奕字辈硕果仅存的王爷,奕劻也不是没有能力,只是他的这种能力仅仅限于权力的争夺之上。在载沣当权的3年中,一直和他明争暗斗的正是奕劻。奕劻只要称老辞职,躲在家里不出来,摄政王立刻就慌了手脚。载泽不断跟载沣喊叫:“老大哥这是为你打算,再不听我老大哥的,老庆就把大清断送啦!”载沣会说:“好,好明儿跟老庆再说……”到第二天,还是老样子,奕劻照他自己的主意去办事,载泽又算白费一次力气。
据说,在奕劻受贿名单中,袁世凯是最大的一个贿赂者,我们无法想象,袁世凯用了多大的代价来收买奕劻。在1911年辛亥之后,暗中支持袁世凯的也就是庆亲王奕劻。极力主张清帝退位的也是这位大佬。
这也使得,满清的宗室对奕劻极其愤恨,在民国建立后极少跟他往来。
据《光宣小记》中说,武昌起义后,原四川总督锡良曾自告奋勇率兵督陕,而一向卖官拢财的奕劻竟仍向其索贿80000两,锡良为之大怒:“生平不以一钱买官,况此时乎?”
到了这种地步还不忘贪污,有此重臣,清廷焉得不亡?!
人物身份:清末摄政王,光绪帝胞弟,末代皇帝溥仪生父。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军机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因此,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11),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判词: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载沣自撰联
载沣:最后的摄政王
临危受命
1908年,清王朝最后的掌舵人浮出水面。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奕字辈的老牌亲王奕劻被排除在外,年轻的亲王载沣成为黑马。刚刚逝世的慈禧,将载沣3岁的溥仪扶上帝位,又担心他年幼不能掌权,又安排载沣为摄政王,这是自多尔衮以来,清王朝的又一个摄政王,这种特别的安排不能不说是非常周到的。为了保证载沣拥有绝对的权力,慈禧不惜将另一个宗室即奕劻边缘化。甚至遗言:“以后勿再使妇人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这又杜绝了隆裕过多干预载沣处理国家大事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