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的帝国三巨头
辛亥革命网 2011-08-22 00:00 来源:三晋都市报 作者:平瑞方 查看:
人物身份:慈禧的侄女,光绪的皇后,溥仪的皇额娘,辛亥时为清王朝皇太后,是决定溥仪退位的最终决策者。判词:片语息兵戈,民国酬恩应第一。全军为墨经,深宫弭乱更何人?——黎元洪
隆裕:千古帝制收场人
她不是一个伟大的统治者,但是在她生前,却博得了极好的名声。
这个名声来源于1912年2月12日的一道诏书,正是这道诏书,宣告了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覆亡。这道诏书以极其冠冕堂皇的语气写道:“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尽管完全是被迫的,但却为隆裕迎来了极好的声誉。时人称之为“女中尧舜”。
在《清史稿》等一些史料中,隆裕被刻画为一个个性温和甚至懦弱的女人。在一些回忆文章中,还说她因为面貌难看而被光绪所厌。在金易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一天,皇后进见完毕,皇帝吩咐她‘请跪安吧’,连说三次,皇后不肯,于是光绪暴怒了,奋起身来,用手一抻皇后的发髻,让她出去,把一双玉发簪子都摔碎在地下了。这是光绪临死前十几天的事。可以说,至死他们两个人的仇恨也没有解开。”可是,在革命已成颠覆之势时,隆裕一句话“悔不随先帝先走”还是道出了她对光绪皇帝的复杂情感。
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隆裕的心态处在慌乱和冷静之间,慌乱之处在于,面临愈来愈强大的革命势力和袁世凯步步为营的逼宫,她有种无可奈何的心态。最让她感到恐惧的,是袁世凯的一封密奏,其中说:“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孑遗也……”据时任袁内阁的邮务大臣梁士诒回忆,“良弼被炸之日,京师风云至急,入朝行礼后,隆裕太后掩面而泣云:‘梁士诒啊!赵秉钧啊!胡惟德啊!我母子二人性命,都在你三人手中,你们回去好好对袁世凯说,务要保全我们母子二人性命。’赵秉钧先大哭,誓言保驾,我亦不禁泫然。”
而隆裕的冷静在于,面对一些满清王公反对退位的声音,她能够更加清楚地判断形势,溥伟就曾讲到他极力反对退位的情形,而隆裕的回答却是,国家已无可用之兵。所以当时的一些记载才认为:“宣布共和,实隆裕所独断。”
在此之后,驻扎在北京的禁军骚动,隆裕的建议对安定这支强劲的武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宗室亲贵反对宣布共和者甚多,隆裕或严拒之,或婉止之。她对共和是起到重要作用的。
1913年2月22日凌晨,隆裕太后病逝于长春宫,袁世凯政府进行了规模极大的悼念活动。当时的舆论也对隆裕评价颇高,有国民党背景的《中国日报》说:“己丑年嫁光绪帝为嫡后,秉性柔懦,失西后欢;尤与光绪感情不洽,抑郁深宫二十余年。既无可誉,亦无可讥。惟清廷退位,后力居多,将来共和史中亦不失有价值之人物也。”
而那一场隆重的葬礼背后,更多的是辛酸。从1912年到1913年不长的时光里,对失去权力和背负“亡国”重责的隆裕而言,一切并不快乐。溥仪晚年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我给太后请安时,常看见她在擦眼泪。”
隆裕死时对溥仪说:“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国亡。而母死,茫然不知。吾别汝之期至矣,沟渎道途,听汝自为而已。”
死亡,对她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家国荣辱,她都放下了。唯独放不下的是溥仪,而她更担心的是,溥仪不能够放下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