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中的丘逢甲(3)

辛亥革命网 2011-08-15 00:00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赵春晨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丘逢甲,字仙根,号蛰仙,晚年更名仓海。祖籍广东梅州镇平;生于台湾岛,以诗文驰名于岛内。《马关条约》签订后,日军武装占领台湾,他

  决议通过后,“即时将中华民国国旗挂于咨议局屋顶之上,各人欢呼鼓舞,壁瓦俱震,拍掌之声不绝”,并且“在咨议局取出一批黄纸发贴安民布告”。至此,广东全省正式宣布“共和独立”,实现了和平光复。

  次日,丘逢甲即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向省内有关机构发函,宣布将自己的姓氏由“邱”改正为“丘”,因为“丘”字加偏旁“阝”,是清朝皇帝雍正为避孔子讳而加,现在革命告成,“无庸仍此旧套”。他号召同宗一律恢复“丘姓”,与清廷决裂。

  他又决定将“逢甲”之名弃置不用,以别号“仓海”为名。他兴奋地对身边人说道:“内渡十七年,无若今日快心者!”并且出示自己当年为反对清廷割台刺血上书而留下的指瘢道:“予固未尝一日忘此痛也!”

  陆 调解陈炯明黄士龙决斗

  11月10日,胡汉民从香港回到广州,蒋尊簋主动解除了临时都督职务,胡汉民就任都督,组织广东军政府,丘逢甲被任命为教育部长。

  广东军政府首脑和各部负责人中,同盟会员占了绝大多数,可以说牢牢掌握了军政府的实权。但革命党人和军政府内部,不久就出现了各派势力相互倾轧、争权夺利的情况。

  一天,副都督陈炯明和参都督黄士龙两人被胡汉民召来开会,商议有关北伐之事。陈炯明在会上支持胡汉民的立即出兵北伐的意见,而黄士龙则提出“北伐似非其时”、“不如先固粤”。双方争执不下,加上两人素有矛盾,最后闹到要拔枪决斗。

  胡汉民极力劝解也无济于事,只好请丘逢甲出面调解。丘逢甲既是陈炯明的老师,又是黄士龙的朋友,德高望重。陈、黄二人经丘逢甲调解,算是各自冷静了下来。

  此后,经过军政府反复讨论,派出了以丘逢甲的学生姚雨平为总司令、邹鲁为后勤总监的北伐军,于1911年12月挥师北上。这支北伐军,在当时的北伐部队中装备最为精良,在与清军作战中屡创佳绩,对迫使清帝退位起了加速作用。

  丘逢甲一直对广东北伐军“调护备至”,为之“请炮械、请增援”,“为之向前途各军接洽”。广东北伐军进军至南京时,他恰好也在南京参加临时中央政府的筹组,他写下了“将军北伐逐胡雏,并告徐常地下知”、“我护百粤军,饮水古建业”等诗句。

  柒 率先讴歌民国诞生的诗人

  丘逢甲一生诗作近万首,现在传世的有2000多首,主要收录在《柏庄诗草》和《岭云海日楼诗钞》中。

  青年时期创作的《柏庄诗草》中,他写下了不少热爱台湾和祖国、揭露外国列强侵略野心与清廷腐败状况的诗篇;内渡后,人世沧桑、家国之恨集于一身,他写下大量爱国主义的诗作名篇;他晚年的诗歌之中,是对民主的追求和对共和国的热情讴歌。

  1911年12月,丘逢甲作为广东军政府的三人代表之一,赴南京参加组建中央临时政府的独立各省代表联合会议。29日,会议决定建立中央临时政府,选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赴南京,当晚宣誓就职,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丘逢甲的心情异常兴奋,他对随员丘复说:“南京光复,临时政府又在兹地,民国当有三大文字祭告孝陵、延平、洪王也。”

  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墓,延平指延平郡王郑成功,洪王即洪秀全。他拜谒了明孝陵、游览了莫愁湖、扫叶楼等名胜古迹,挥笔写下了《谒明孝陵》、《登扫叶楼》、《雪中游莫愁湖》三题共十首诗歌。

  这是现存丘逢甲诗歌中的最后十首。这些诗篇,丘逢甲不仅是从民族意识上肯定辛亥革命,而且是把这次革命视为实现民主共和、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此重兴”的开端而高歌赞美的。

  正当丘逢甲在南京为筹建民国而操劳奔走之际,他的肺病旧疾突然复发,吐血不止,不得不告假南归。1912年2月上旬,丘逢甲返抵镇平淡定居所,25日病逝于淡定村,终年49岁。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