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中的丘逢甲

辛亥革命网 2011-08-15 00:00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赵春晨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丘逢甲,字仙根,号蛰仙,晚年更名仓海。祖籍广东梅州镇平;生于台湾岛,以诗文驰名于岛内。《马关条约》签订后,日军武装占领台湾,他
 

  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号蛰仙,晚年更名仓海。祖籍广东梅州镇平(今蕉岭县);生于台湾岛,以诗文驰名于岛内。《马关条约》签订后,日军武装占领台湾,他率义军奋起抗击;失败后忍痛内渡大陆,在粤东和广州从事教育活动与诗歌创作,是近代杰出的爱国志士、教育家和诗人。

  壹 与革命党关系密切

  丘逢甲回到岭南后,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爱国有用之才。1906年,应当时的两广总督岑春煊的聘请赴广州出任两广学务公所议绅和视学员。此后,还担任过广府中学堂监督、广东总教育会会长、两广方言学堂监督等职务。

  1909年,他当选为广东咨议局副议长,成为省内“绅界”的重要领袖之一。到广州后,他与康梁保皇党人已基本断绝了来往,而与革命党人则关系十分密切。他的门生有不少同盟会等革命组织的骨干,如邹鲁、陈炯明、姚雨平、罗福星、饶景华等。

  丘逢甲还同广东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赵声、汕头《中华新报》的革命党人叶楚伧、梁千仞,以及活跃于广东社会各界的同盟会员如朱执信、林修明、温翀远、林震、古应芬、高剑父、高奇峰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1907年夏同盟会在潮州黄冈发动武装起义失败后,广东官府大肆搜捕革命党人,丘逢甲从中劝阻,“尽力防止株连”,使一批革命党人免遭迫害。

  1908年梅县松口发生学潮,两广总督张人骏准备奏请朝廷停办全梅学校,并借机镇压粤东革命党人。丘逢甲面见张人骏,以侨乡学校关乎广大华侨利益为言,请其慎重考虑,使张不敢肆意妄为。

  他出任咨议局副议长后,推荐古应芬担任咨议局秘书长,安排邹鲁做书记,后又安排邹鲁到两广方言学堂做教员,并将被广东法政学堂罢退的朱执信聘请到方言学堂任教,使他们得以利用这些机关和学校为掩护,秘密进行革命活动。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