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与台湾的特殊情缘(3)
辛亥革命网 2011-09-1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林友华 查看:
林森纪念馆仍然在台湾保留,林森的塑像也依然在台北矗立。
更令人回味的是在台湾:
迄今仍有许多县市与乡镇保留“林森路”或“林森街”之名、随处可见。
经细察,除国府中央以外,台澎地区的三级行政区域内仍遍布“林森”街道之名。譬如:南北两大直辖市的台北市有“林森南北路”;高雄市有“林森一路、二路、三路”;其他21个县市中仍保留林森街或林森路的亦有:新竹市、台中市、台南市及嘉义市等;此外县辖市及乡镇,以“林森”命名的街道则更为普遍,从北而南、由西而东、从本岛到外岛,诸如:板桥市、永和市、汐止镇、桃园市、中场市、竹东镇、苗栗市、头份镇、雾峰乡、彰化市、员林镇、虎尾镇、土库镇、六甲乡、凤山市、屏东市、宜兰市、罗东镇、花莲市、光复乡及澎湖的马公市等。
若论战后台湾各地街道名称的变革,以人物命名的普遍性而言,除了“中山”与“中正”之外,似乎应数“林森”先生了,相较于国府接收及迁台初期(1945~1949)当年许多以权威或意识形态而强改强加于台澎地区的命名,随着时光的流逝、政治大环境的转化,大都已被推翻又更名了(譬如:台北市总统府前的“介寿路”就被陈水扁市长任内隆重更改为“凯达格兰大道”,即是一个颇具象征的代表性例子)。惟独遍布岛内各级行政区域的“林森路”或“林森街”,却数十年延续不辍,迄今为何仍被众多台湾民众自然地接纳与沿用,犹待进一步玩味及深究。⑨
台湾民众自然地接纳“林森路”或“林森街”,不仅是林森曾在台湾生活10年的缘故,而且是对后来连任12年国家元首的纪念,更反映了两岸人民自然而然、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情缘。
注释:
①《闽警》,第70页,福建图书馆馆藏
②《藤山志》福建图书馆馆藏,卷3,《林森传略》
③洪弃生《瀛海皆亡记》,第17页,台湾,《台湾文献丛刊》,第59种
④方冠英《林主席与台湾的一段因缘》,台湾,《林子超先生纪念集》第29页
⑤连震东《林子超先生与台湾麻豆林家》,台湾,《传记文学》第8卷,第4期
⑥翁俊明《林公子超与台湾》,《福建新闻》,1943年8月11日
⑦李云汉《国民革命与台湾光复的历史渊源》第28页,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1
⑧林伏涛《嘉义青芝亭记》,《林子超先生纪念集》第266页
⑨郑梓《两岸共同推崇——前国府主席林公子超》,台湾,《福州月刊》2000年7月31日
(作者简介:林友华(1954~)男,福建福州人,闽江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