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与台湾的特殊情缘

辛亥革命网 2011-09-1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林友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林森在台湾渡了10年左右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参加了建设台湾、武装保卫台湾、致力重光台湾的斗争,对台湾具有特殊情愫。林森在台湾期间与
 

  1943年7月底,处在弥留之际的林森郑重嘱托蒋介石等人:“一定要光复台湾!”这是当时国家元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亲口交待的政治遗言,其意义非同寻常,亦耐人寻味。

  一

  台湾是林森成年后社会生活及革命活动的起点,可谓是他的第二故乡。在这里,他度过了青年时代10年左右的光阴,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台湾省第一任巡抚刘铭传于1887年创办台湾西学堂时,林森就欣然前往求学。这个西学堂的设立是刘铭传推行新政的一个重要举措,开创了台湾近代科技教育的先河。林森正是在近代化滥觞时的台湾开始他走出家门并离开福州故乡的独立生活。

  1890年,林森又考进当年新设立的台湾电报学堂,次年进入台北电报局工作。他待人诚恳,为人稳重、办事认真、勤奋踏实,又有十几年的新式教育的良好基础,还经过电报学堂的专业训练,因此他工作十分出色,备受上司的赞赏和同事的赞誉。这使他更加安心在台湾工作。

  这一年,林森回福州与郑氏女结婚。他们早在少年时就由父亲做主订婚,结婚后感情甚笃。但由于工作需要,婚后仅三天,林森就返回台北电报局。不过,当时闽台交通便捷,汽艇一日可达,假日往返并不为苦。可惜郑夫人体弱多病,婚后仅三年就不幸去世。林森誓不再娶,此后过着单身生活,更把台湾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但不久后政局的动荡、形势的变化使林森再也无法继续安心工作下去。甲午战争的失败及其台湾被割让,使林森扼腕叹息、痛心疾首、坐卧不安。1895年4月17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中国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白银(这相当于当时清政府近三年的财政收入);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等给日本……

  这空前的奇耻大辱震惊了中国,也震撼了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之心,而对林森的震惊尤为深刻。在甲午海战中英勇牺牲的刘步蟾、林泰增、林永升等人就是他的福州同乡;《马关条约》规定割让的台湾正是林森工作的地方。“割台”的消息传开后,“台民奔走相告,聚哭于市”。台湾人民向北京发去的抗议电报、向各地拍发的求援电讯都通过台北电报局甚至经过林森之手发出。这对二十七、八岁的热血青年来说不能不产生极大的震撼力。

  林森不仅是坐着谈而且是迅速行动起来,投身到反对割台的抗日斗争中。5月,清政府驻台机构奉命撤回福建,林森任职的台北电报局也在撤退之列。但林森却没有随之回闽,而是参加到抗日队伍中去。

  6月2日,清政府的代表李经方在台湾基隆口外的船上与日方代表办理了交割手续。次日,日本海陆军攻占基隆。6日,迫近台北。组织台湾人民抗日的丘逢甲、唐景崧等人逃回大陆。清政府驻台军队和官吏也奉命撤退。这时,坚持在台湾抗日的主要是“黑棋军”刘永福的部队。林森投奔的就是这支抗日部队。

  林森口述、蔡人奇笔记的《闽警》记载:

  闽人李治安,在台湾电报学堂肄业,当政府割让台地与日人时,台人起而自立。李善地雷术,上条陈于刘将军永福。刘命其带营布设地雷,日人死者无算。未几,李为流弹所中,遂被害。①

  又据蔡人奇所编《藤山志》:

  民前18年甲午中日战争,逊清割台议和,公(林森)愤甚。集合同学陈治安等六人,以科学制造地雷,组成地雷队,隶于刘永福元帅麾下彭桂森将军营中,扼守彰化之八卦山,抗敌三载有奇。日寇为地雷队所炸毙者不计其数。彰化为台南北之孔道,八卦山其要塞也。不幸汉奸粤人邓某、闽人黄某为日寇之向导,由荒山荆棘丛中引寇至八卦山之背,彭将军所领军队仅五百人,皆久战沙场之士,见山前有敌,下山御之。而敌人又为地雷所炸,正在追奔逐北,而敌人以由山背登山,山头被占,彭将军腹背受敌,全军覆没。彭殉国,陈治安亦战死。公幸脱险,避于友人倪耿如家,乘夜渡帆船沿海边回闽。②

  上述两篇文献中李(陈)治安应是同一人。下文记“抗敌三载”疑为“三月”之误。当年日军于6月下旬南下,8月攻占彰化,10月攻下嘉义,11月台湾日本总督就宣布“全台平定”。因此据守八卦山不可能有三年之久。在当时台湾抗日斗争中确有地雷队参加战斗并取得辉煌战果。黑旗军七星队统领王德标自彰化退到嘉义时,“预料敌将蹑至,沿途各隘埋下地雷大炮,既越日,令羸卒散出,向打猫道诱之。八月丁亥(19日)天未明,日军齐发,败卒呼噪退,敌大队逐之,既诱入地雷道,各处火线并发,敌出不意,轰及千人,死数百人,能久亲王受伤”。③可见,林森好友蔡人奇所记的林森与李治安组织地雷队参加抗日的事应是可信的。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