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与台湾的特殊情缘(2)
辛亥革命网 2011-09-1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林友华 查看:
反割台斗争失败后,林森被迫回到福建,继续奔走呼吁、积极宣传革命,因此他在戊戌变法流产后被清王朝列为“乱党”。当他一位亲戚告诉这个消息时,林森并不感到意外。此地不可留,应该奔何方?林森很自然地想起他的第二故乡——台湾。
1898年秋,林森又一次到达台北,致力于台湾重光等革命工作。1899年夏,林森奉孙中山之命离开台湾回到福州,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于是,林森在台湾生活了10年左右。这正是他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也是台湾从近代化滥觞到不幸被割让、沦为日本殖民地的非凡岁月。他不仅是台湾那段跌宕起伏历史的见证人,而且是建设台湾、武装保卫台湾、致力重光台湾的热血青年。林森在台湾这样独特的经历是辛亥革命元勋及民国高级政要中所仅见的。因此,林森自然具有对台湾的特殊情愫。
二
台湾与福建一水之隔、血脉相连、语言相通,台湾先民的大部分来自福建。长期以来,台湾则隶属于福建。因此,闽台关系尤为密切。林森在台湾期间与当地人结下了深情厚谊,是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典范。
1898年,林森为避清廷抓捕“乱党”之险,又一次前往台湾时,就在大稻埕的同乡朋友张少湘家落脚。张少湘原籍福州,父亲曾经是沈葆桢的幕僚,因无意仕途,而举家迁居台北,在延平北路开设留芳照相馆,兼营印刷。张少湘为人正直豪爽、重感情、讲义气,更有爱国报国抱负,成为林森志同道合的朋友。二十多年后,林森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还念念不忘张少湘的情谊。张的后人还保存着林森的一份亲笔信:“隔别二十稔,怀念时萦……甚望知友尚是健康,衣锦而还。作斗酒叙旧之乐。设我兄有意良会,何日首途,乞先函示,森当策杖相迎,舒我积愫……。”④
林、张真挚情谊和高尚人品由此可见一斑。
林森寄居张少湘的家在一段时间成为革命同志聚会、联络的场所。时间久了引起了日本警察的注意。为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林森只好离开台北,另去他乡谋一职业以资掩护。他把目光转向嘉义。
嘉义是福州移民聚居甚多的一个都市,林森到这里,恍如回到福州故乡。这里有他熟悉的乡音乡俗、闽剧乃至福州特有的“五帝庙”,有很多乡亲,有利于他进行革命活动。刚好台南法院嘉义分部要招收一名通译,林森精通英语、又会讲闽南话,口才也很好,因此很顺利地被录取。
在法院里遇到抗日志士被捕、受日本人审讯时,林森为之翻译尽量避重就轻,以减轻或避免他们受日本人的残害;当台湾同胞吃官司时,林森则尽力为他们辩解。
因而林森获得了同胞的尊重,也使他赢得了许多真诚的朋友。台南县麻豆镇的林志图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们成了莫逆之交,林森就成为林志图家的常客。有一次,林森奉孙中山的命令,要回福建从事革命活动,但缺乏路费,难以成行,正在发愁。志图看他闷闷不乐的样子,便问有何心事?林森以实相告,志图立即拿出50块龙圆相赠,林森只收下30块钱。次日,志图亲自到布袋嘴去雇船,第二天晚,再送林森来到布袋嘴,志图看到船扬帆以后才回家。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林森成为党国政要后多次邀请林志图回大陆做客,直到1930年,林志图由大连秘密转赴南京,老朋友久别重逢,格外高兴。林森欲留林志图大陆做事,志图因家事拖累不便离台,只是想把两个孩子送回来受祖国的教育。林森当即慨然允诺。次年,志图携子士贤再经大连转南京,面托老友之后便回台湾。士贤不久考进上海暨南大学附中,每月费用均由林森提供,一直到毕业中央警官学校为止。1933年,志图又带儿子象贤回大陆,林森用国民政府用笺,写了“山高水远”之语以及“兰室清言怀古契,竹林幽趣得天和”一幅对联,曾相赠。至今这幅对联还挂在台湾麻豆林家祠堂里。象贤也考进暨大附中,一直到中央军官学校读书,学杂费也都是林森供给的,将毕业时林森还手书了“杀敌致果”四字勖勉他⑤。
1903年春,林森在上海创建旅沪福建学生会时,“很欢迎台湾知识分子入会,对有为青年尤多帮助和鼓励,视台湾与福建是不可分的。”⑥林森还亲自发展台湾的林薇阁、蔡法平为福建学生会会员,并推举他们为调查员。后来他们都参加了辛亥革命,尤其是前者为辛亥黄花岗起义做出了特殊贡献。林薇阁是福州清末代皇帝光绪的老师陈宝琛的外甥,与福州的血缘关系密切。1911年春,时任同盟会第14支部长的林文准备率部参加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但缺乏经费难以成行。林森得知后动员林薇阁捐助了3000元,林文、林觉民等人就依靠这笔经费“作旅费和购械之用”,⑦奔赴广州参加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悲壮、辉煌的一页。
林森在一百年前把台湾知识分子吸纳为福建学生会成员,“视台湾与福建是不可分的”,与其说是他的远见卓识,不如讲是自然而然的行为看法。闽台本是一家,两岸同宗同文,休戚与共,密不可分。
三
林森对台湾一往情深,念念不忘,而台湾人民没有忘记林森。至今在台湾还有不少林森的遗迹,就是明证。
林森在嘉义时,也经常前往台北活动。今台北市延平北路一段的甘谷街,原名稻新街。今甘谷街福德祠门前转弯角的房屋,就是他每次到台北时下榻的地方,福州同乡会征求房主同意后,在此屋墙上贴一铜牌,大书“林森下榻之处”等字,以资纪念。
1947年冬,嘉义建立一个“青芝亭”,树立一个碑以纪念林森。碑文记载:
故主席林公子超,民国前十四年春,为革命渡台,任台南地方法院嘉义支部通译。翌年春,应总理召返国。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