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汉民:从举人到革命党(4)
辛亥革命网 2011-09-06 00:00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邱捷 查看:
柒 同袁世凯决战时,只有他们自己
革命党虽然掌握一省权力,但他们的敌人得到外国支持;旧官僚、旧士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实力,远远超过他们;他们与工农商都缺乏联系。
士绅是反对革命的,支持革命的只有人数不多的留学生和新式知识分子。革命党人很重视商界意见,但商界认为革命没有给他们带来利益。
革命前,革命党人在广东号召:革命成功后有平价米吃,但民国以后米价更高了。革命党人不仅没有满足民众经济要求的政策,也不知道如何制定这样的政策,更不懂得如何宣传、发动民众。
等到同袁世凯决战时,士绅、商人都站在袁世凯一边,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都是旁观者,军队也叛变了,站在革命党人一边的只有他们自己。
《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对政权如何建立,如何维持自身的运作,如何实现对基层的治理等完全没有考虑。例如,规定建立政权后废除清朝全部苛捐杂税。轻率地废除所有税收,军费政费从何而来?结果,不到一年就不得不恢复很多清朝的税收。
捌 不但治国乏术,而且治军无方
革命党也缺乏干部准备。日后胡汉民回忆说,广东当时有90多个县,每县一年平均更换县长3次,但县政全无起色。
这些从来没有管理过政权,缺乏行政经验的革命党人,一旦掌权,很多事情不知从何着手。统率大量清朝的旧吏役,基本按清朝的办法治理各个县,怎么可能把广东建设成共和民国的模范省呢?
革命党人在反清革命时,主要发动会党、绿林等社会边缘群体,组织民军。广东独立时,民军是胡汉民等人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但数以十万计的民军进入广州以后,严重扰乱治安,使军政府威令不行。
革命党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教育、改造、管理好这些原绿林好汉,民军的军饷又得不到保证,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有增无减。舆论对民军意见很大,军政府除了把绝大多数民军遣散以外别无他计。
但被遣散民军没有安置,无田可耕,无业可就,很多重新成为盗匪。结果,民国初年,广东治安比清末更乱。
玖 辛亥革命之后,他的反蒋和反共
“五四”时期,胡汉民在《建设》杂志发表了《唯物史观批评之批评》、《中国哲学史之唯物的研究》、《阶级与道德学说》等系列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
在近代,广东人梁启超、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都写过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1912年广州一批同盟会员创办的《民生日报》,以《绅士与平民阶级之争斗》为题发表了《共产党宣言》第一部分的译本,这是国内发表的最早的《共产党宣言》选译本。
胡汉民协助孙中山确定了“联俄”以及同意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的政策;协助孙中山完成了国民党改组、创建黄埔军校、平定商团事件。在大革命的前期和中期,胡汉民被视为国民党的“中派”。
孙中山逝世后,胡汉民成为“右派”精神领袖,支持蒋介石反共,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人。1931年1月,因反对蒋介石的政治主张,被蒋介石扣押。这很大程度是国民党“粤系”和“蒋系”矛盾的爆发。
后蒋介石被迫释放胡汉民,胡汉民成为反蒋派系的精神领袖。晚年胡汉民标榜“反蒋、抗日、反共”。1936年5月12日下午,胡汉民与妻兄、西南政务委员会秘书长陈融下棋,因用脑过度,突发脑溢血去世。
(邱捷,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辛亥革命研究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