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汉民:从举人到革命党
辛亥革命网 2011-09-06 00:00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邱捷 查看:
尽管他逝世后举行了隆重“国葬”,广州最繁华的街道永汉路(现北京路)也一度改名汉民路;但他晚年是蒋介石的反对派的核心人物,蒋介石当权的国民党,不大愿意对他予以太高评价;“反共”成为1927年以后他的重要标签。所以,解放后很长时间,历史著作也有意无意遗忘了他……
胡汉民在莫斯科的留影
壹 他是拥有举人功名的革命党人
辛亥革命时期,一批广州人起了重要作用,胡汉民、汪精卫、朱执信、陈融、古应芬、李文范、何香凝等,他们有些虽然还保留外地籍贯,但已在广州居住了两三代,按照今天的标准,他们都是广州人。
革命党人不少人受过传统教育,考过科举,但其中有高级功名进士的只有蔡元培等极个别人,有举人功名的也很少,胡汉民是少数举人出身的革命党人中的一员。
广东三年一次省级科举考试乡试,从近万名参加考试的秀才中,考取举人80多名。全省加起来也就几百人。有了举人功名,社会地位、经济生活都没有问题了。但胡汉民中举以后,却成了革命党的骨干人物。
他1879年12月9日出生于广东番禺县(今广州)。尽管他祖籍是江西吉安,但他是真正的广州人,说一口正宗的广州话,居住在今天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路一带,后来也以番禺籍参加科举考试。
朱执信、汪精卫、古应芬、陈融、李文范等都居住在今天广州市的越秀区,他们彼此居住得很近,早就是朋友。
贰 初次见到孙中山,就完全被征服
胡汉民的祖上从江西到广东做官,父亲是官府的幕客。他12岁时父亲去世,没有留下财产,家里很快就陷于贫困。不久,母亲也死了,七兄弟姐妹因“医养不足”死了4个,只剩下胡汉民和一个哥哥,一个妹妹。
他16岁就开始教书养家。1901年考中了举人时年方22岁。1902年,他东渡日本留学师范。在与清朝驻日本公使蔡钧的冲突中,他是广东留学生的带头者,留学两个月就被退学回国。
他归国后在广西梧州中学堂当总教习,被当地士绅告发宣传革命言论,还有允许学生拜孔时穿洋式服装,允许其妻子妹妹参加听课等可笑理由,被迫辞职。后又在香山短期任过新式学校校长,也被士绅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