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辛亥革命出钱出力的“香港三李”(2)
辛亥革命网 2011-08-31 00:00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孙霄 查看:
1900年,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李纪堂对中国时局非常担忧。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谢缵泰一起谈时事,谢是兴中会成员,与杨衢云关系最为密切。他劝李纪堂加入兴中会,李表示同意,并于3月23日由杨衢云主盟入党。6月,孙中山从日本来到香港,杨衢云和陈少白引荐李纪堂登舟与孙中山见面,当时“总理大悦,立给以二万元,令充驻港会计主任”。初次见面,孙中山求贤若渴,不仅当即接纳了李纪堂,并对李委以重任。之后,李纪堂也未辜负孙中山的希望。7月17日,当孙中山再次乘日轮“左渡丸”泊经香港九龙时,在船上与革命党人会商起义计划,李纪堂向孙中山捐款三万元。他对惠州起义以及香港《中国日报》办报所提供的经费“亦逾巨万”。孙中山在惠州起义失败后之所以能够漫游欧美,而无后顾之忧,正是因为“纪堂之力为多焉”。
1902年8月,谢缵泰的父亲谢日昌与太平天王洪秀全的从侄洪全福计划在广州发难。谢缵泰把李纪堂介绍给他们二人相识。纪堂自惠州起义失败后仍雄心勃勃。全福提议筹饷五十万元,召集洪门兄弟大举。李纪堂不仅对此提议无异议,而且愿意承担军饷全额。但此次大举由于奸人告密而失败。自此捐助后,李纪堂的家业为投放革命已耗费大半。
李纪堂不仅对革命事业投资甚巨,也热心赞助社会事业。由他经营并取得业绩的事业有三:一是他在九龙新界开辟的数百亩青山农场,他利用农场培育和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由于出品优良甚得人们赞誉。同时,革命党人也曾借用青山农场这块偏僻之地试验暗杀清吏、施放炸弹的方法。有时也会将一些被清廷通缉的革命党人藏匿于此。二是他投资“李升格致书院”。书院大约支撑了两年,但却因无人接济和资助而停办,教育界“莫不引为憾事”。三是出资支持“采南歌”剧社。教育家程子仪从改良粤剧和宣传革命出发与陈少白和李纪堂商议,李纪堂助资二万元,由陈少白担任编辑戏剧。他们编排了《黄帝征蚩尤》、《六国朝宗》等剧本,发扬了民族主义,成为开创粤省革命新剧之先声。
戊申春,李纪堂已经负债累累,因债主多人控告入狱,半年后才出来,由于家境困难,卒致宣告破产。
1943年10月6日,李纪堂在重庆武汉疗养分院病故。
李煜堂:资助《中国日报》,曾一夜筹饷八十余万
李煜堂(1850-1936) 名文奎,字煜堂,广东台山县人。十八岁随兄出洋,经过数年积累返回香港,创立金力源、永利源两家药材行。1902年,他联合香港华商出入口货行及药材行“百数十家”。李煜堂还创设康年人寿保险公司“为吾国人自办人寿保险之滥觞”
李煜堂是广东著名大商,同时也是一位追随孙中山先生坚定的民主革命者,辛亥革命时期曾任广东财政司长。冯自由在《革命逸史》一书中对他的评价是:“他不但是一个有信用、有魄力能令世人敬佩的老商人,而且是热心公益、乐善不倦的大慈善家。又是富于革命和进取心,四十年间始终不懈的革命同盟会会员”。他在“李煜堂事略”一文中从六个方面总结了李煜堂的一生,评价很高。这六个方面是:“和平谦让、好新进取、爱国不懈、乐善好义、洁己奉公、苦志毅力”。冯自由为什么会对李煜堂有那么详细的了解和赞誉呢?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因为同他有戚串的关系,所以知道得颇为详细。”其实,李煜堂就是冯自由的岳父。
1900年,李煜堂派子自重去日本留学,自重在日本留学期间广泛结交革命党人,共筹光复大计。1905年,东京同盟会成立后,李自重与妹婿冯自由受孙中山先生委任归国推广党务,先后在香港、广州、澳门等地设立分部。
《中国日报》曾是兴中会鼓吹革命的阵地,1900年1月孙中山曾命陈少白到香港创刊,其资本概由总理拨付。惠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安置诸多志士的后事,已无暇兼顾该报。1904年,该报维持日渐困难,由容星桥介绍与文裕堂印务公司合并,为促成此合作,李纪堂“独斥资五万元”助成合作之事。1906年,文裕堂因经营不佳而破产。《中国日报》面临危机,摇摇欲坠。幸得冯自由的岳父李煜堂出资向文裕堂购回它的版权,于是再度改组,由冯自由出任社长兼总编辑,报社亦由荷里活道迁往上环德辅道301号。此后,陈少白即离开他一手创办,惨淡经营六年的《中国日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