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粹芬:与孙中山形影相随奔走革命的那段日子(5)

辛亥革命网 2011-12-09 00:00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沈飞德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陈粹芬,一位不该被历史遗忘的孙中山革命伴侣,一位为正义和信仰献出了一切的女杰,一位为爱情奉献了毕生的女人! ,陈粹芬:与孙中山形影

  当时,陈粹芬还在军中为将士煮饭送饭,照顾士兵,终日忙碌。然而,由于敌强我弱,孙中山最后下令退入越南。有一天,大家集会共斟别酒,刚毅的陈粹芬也不堪别凰离凤之悲,双目饱含泪水。

  对于陈粹芬在镇南关的革命事迹,有人张冠李戴,误其为卢慕贞夫人。其实,卢夫人其时没有随侍在丈夫身边,在孙中山大哥孙眉因倾力支持弟弟的反清革命而破产后,卢夫人从檀香山带着婆婆杨太夫人和两个女儿,到香港九龙与孙眉一起生活。

  后来,陈粹芬因患当时认为非常严重的肺病,回香港疗养,由孙中山好友尹文楷医师治疗。

  南洋晚晴园里的一对“红颜知己”

  陈粹芬在南洋追随孙中山革命,曾和孙中山一起寓居马来半岛槟榔屿(今新加坡)晚晴园。晚晴园位于新加坡北区大人路12号,是一幢凸字形的、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洋楼。新加坡爱国华侨张永福购得此楼作为供养母亲安享晚年的寓所,经整修后以李商隐诗中的“夕阳怜芳草,人间爱晚晴”的“晚晴”两字,命名为晚晴园。张永福后因致力反清革命的需要,将晚晴园作为革命活动机关,用以款待革命领袖,从而使晚晴园成为南洋反清革命的基地。1906年2月,孙中山住进晚睛园,几天后就在这幢绿树环抱、环境幽雅、远离市区又便于隐蔽的别墅里创建了同盟会南洋支部(同盟会在东南亚的总部)。1907年的黄冈、镇南关起义,1908年的河口起义的策划工作也在晚晴园完成。

  陈粹芬从1906年至1910年,追随孙中山为反清革命奔走呼号,宣传革命理论,募捐革命经费,足迹遍及南洋各地。孙中山曾先后八次到新加坡,其中有三次和陈粹芬同住晚晴园,前后约有七八个月。每当孙中山下榻晚晴园,那里马上成为他与南洋革命志士及社会各界名流相聚的地方,人们也总能看到陈粹芬忙碌的身影。张永福在《南洋与创立民国》一书中,记述了陈粹芬与孙中山同住晚晴园的生活趣闻,他说:“四姑(沈按:指陈粹芬)喜吃榴莲,而孙中山恶之。孙先生闻之欲呕,果虽置于距离数丈,亦不欲一试。孙之四姑独嗜好,每购四五颗,背先生而食,间或有余存者,先生每闻之,即令持往远处抛弃。”由于陈粹芬在南洋生活多年,即使到了晚年她也保持着喜吃榴莲与咖喱鸡的习惯。

  据吴长华女士在《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一文中披露,孙中山住在晚晴园中,还把他故乡翠亨村的一棵树移植到晚晴园里。这棵奇特的树,如果用刀割破它的身,立刻就会流出如鲜血一样的红色液汁,马来人称它为“米惹务固”(音译),原意是“能够凝结起来的油”。也许正因为它流出的而且很快能凝固的红色液汁,很像烈士的鲜血,能象征前赴后继,孙中山才对它情有独钟,不惜漂洋过海,把它带到南洋移栽在晚晴园里。笔者以为,倘若这一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属实的话,那这棵树能够茁壮成长,自然离不开陈粹芬的精心浇灌和爱护。

  早在1994年10月28日,晚晴园即被新加坡古迹保存局列为国家历史古迹。2001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三十五周年纪念,陈粹芬和孙中山曾经居住的晚晴园经过修复和扩建,定名为“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于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日对外开放。这项工程由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募集800万元(新币),整个筹备、修复和扩建前后历时6年。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当年追随孙中山的华侨后人,纷纷捐款支持修复和扩建晚晴园,还捐献了不少珍贵的革命文物。

  如今的晚晴园既是一个旅游胜地,也是一个教育基地。笔者曾于2005年秋赴新加坡访问,抽暇专程前往晚晴园参观,受到纪念馆馆长冯仲汉先生的热情接待。在参观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新加坡人民尊重历史,没有忘记孙中山的“革命红颜知己”陈粹芬,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她为革命做出的贡献。

  在大型油画《华侨是革命之母》中有陈粹芬的身影,在一组高分子塑像《孙中山与其核心支持者在晚晴园秘密策划推翻满清政府》中陈粹芬捧着茶杯侍立在孙中山身旁。在展出的陈粹芬历史照片中,有一张鲜见的陈粹芬半身照。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是一位华侨家中珍藏了几十年的“传家之宝”。2001年2月27日,新加坡《联合早报》首次刊登了这张照片,照片说明说陈粹芬“曾追随孙中山出生入死,到处为革命奔走,知有其人者不少,知其容貌者则很少”。3月13日,《联合早报》又发表了《简介陈粹芬》一文介绍陈粹芬的革命事迹,并赞誉她为孙中山的“革命红颜知己”。据纪念馆馆长冯仲汉先生对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介绍,他对孙中山的革命事业非常熟悉,但一直不知道有陈粹芬其人,几年前着手筹备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时,特地随着孙中山的足迹寻访马来亚怡保、太平、槟城等地,并到孙中山的故乡中山县及居住过的香港挖掘史料,经由怡保名人胡万铎的引见,获得一名有心人捐献出陈粹芬的个人半身特写。

  与孙中山原配姐妹相称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独立。孙中山从美国回国,同年12月14日在槟榔屿与卢慕贞、陈粹芬及女儿孙娫、孙婉相见后,于25日抵上海。次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3月5日《追悼粤中倡义死事诸烈士通告》中,陈粹芬与孙中山、卢慕贞、孙科、孙娫、孙婉等都是发起人。

  1912年2月,陈粹芬与卢慕贞及两个女儿离槟榔屿返国,到香港后卢夫人及女儿等一行由邓泽如护送到南京与孙中山团聚,而陈粹芬则悄然到广州。从此,孙中山身边再也看不到陈粹芬的身影了。当时人们认为孙中山与她分手,是孙中山有薄于她,可她不但没有责备孙中山,反而说自己“知识有限,自愿离开”。

  广东习俗素有“妾侍”及“平妻”之说,翠亨村孙氏长房、孙中山胞兄孙眉承认陈粹芬为家族一员,名分为“孙文之妾”,待她很好。孙氏家族所列孙中山配偶中,按与之结合时间及年龄长幼为序,将陈粹芬(侧室)列为卢慕贞之后、宋庆龄之前。陈粹芬离开孙中山后,先由孙中山大哥孙眉奉养,后由孙科和孙中山的侄孙、也是女婿的孙乾照顾。她在1915年后曾一度告别亲友,只身赴南洋,隐居在马来半岛。因她与孙中山没有生育,在南洋领养了一个女儿。她晚年随养女一家生活,含饴弄孙,得享天伦之乐。她与孙中山原配卢夫人两人姐妹相称,感情很好,相处和谐。晚年两人仍常聚首,尤为难得。

  1960年10月21日,年迈体弱的陈粹芬在香港溘然长逝,享年88岁,由于种种原因,家人的治丧形式极为简单,不登报,不发讣告,匆匆购地葬于香港九龙荃湾华人永远坟场。1992年6月5日,孙乾由美国回香港收拾岳母陈粹芬与妻子苏仲英的遗骨,经中山县侨办的大力协助,改葬于翠亨村的北山头,面向大海。墓碑上写着:“妣十八世孙夫人陈粹芬之墓  侄孙金乾立。” 

  (作者系上海文史馆《世纪》杂志主编、编审)

  链接:孙中山的四段婚恋

  在《翠亨孙氏达成祖家谱》中,关于孙中山的有关情况中有这样的文字:元配卢慕贞(1885年结婚,1915年离婚)享寿八十六岁,侧室陈粹芬(1891年开始与孙中山同居,1912年秋离开孙中山)享寿八十九岁,妣宋庆龄(1915年22岁的宋与49岁的孙中山结婚)享寿八十九岁。

  卢慕贞婚后为孙中山生下独子孙科和两个女儿孙娫、孙婉。孙中山与陈粹芬、宋庆龄都未育有子女。陈粹芬只有一养女孙容(后改名为苏仲英),1937年,孙容与孙眉之次孙孙乾相爱,两人赴意大利结婚,有情人终成眷属。孙氏晚辈对于孙中山的三位夫人都视为祖母。

  此外,孙中山还有一位日本籍的秘密夫人,孙家家谱中没有作记载。孙中山在美国的亲友们曾说,孙中山在日本有一个女儿,是一个日本籍太太所生。这位东洋夫人的名字叫大月熏,当时大月熏还只是横滨高中女中的学生,年仅15岁。1909年5月两人生下一女,取名富美子。但是孙中山未能看到女儿的诞生便返回中国。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