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粹芬:与孙中山形影相随奔走革命的那段日子(2)
辛亥革命网 2011-12-09 00:00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沈飞德 查看:
查《传记文学》两期上刊登的陈粹芬照片,均出自一本1912年元月辛亥革命成功后出版的《大革命写真画》第十二集第二页,其中一张为陈粹芬与孙中山合影,另一张陈粹芬单人照片上方写着“孙大总统夫人”。两张照片中陈粹芬的穿戴和照片背景完全相同,可见两张照片摄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只是拍摄角度略有不同。
1935年,陈粹芬(三排左一)与孙中山原配夫人卢慕贞(三排左二)等在广州合影
按理说,孙中山原配夫人是卢慕贞,直到1915年9月她才和孙中山协议离婚,当时的“孙大总统夫人”当是卢慕贞无疑了。以此推理,这大概也是《传记文学》出现纰漏的原因了。但如果从容貌上稍微仔细辨认,上方写着“孙大总统夫人”的那位妇人,显然不是卢慕贞。
笔者当年对陈粹芬几乎没有了解,就带着困惑,去向熟悉的孙中山文献著名收藏家王耿雄先生请教究竟。王老先生坦率地说,他以前也一直对这张照片感到困惑:她究竟是谁?直到近年,他方得知这位“孙大总统夫人”原是被遗忘的孙中山革命伴侣陈粹芬,兴奋了好一阵子。据原中山大学孙中山纪念馆负责人余齐昭女士考证,这张照片估计摄于1907年前后。
不过,当时仍令笔者困惑的是,卢慕贞是被公认的孙中山的原配夫人,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同志无人不晓,但当时出版的《大革命写真画》,怎么会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夫人搞错呢?编者为何称陈粹芬为“孙大总统夫人”呢?这是一个有待解开的谜团。
香港青山红楼结情缘
1995年1月9日,上海《新民晚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红楼,正面临被拆危险》的报道,副题为“港议员呼吁保存孙中山香港故居”,全文如下:
香港讯 香港屯门区多名议员,最近正在发起一项保护孙中山当年在香港的一幢旧居的行动。这幢被称为“红楼”的孙中山旧居,位于香港屯门蝴蝶湾区域市政局骑术学校附近。有逾百年历史。据传,当年孙中山曾在那里召开军事会议,策划广州起义。此处曾还一度用作军火库,将军火经蝴蝶湾运至内地支援辛亥革命,故历来被公认为是孙中山先生的一处革命遗迹。
近日,红楼的业权人,入禀法院,要求收回红楼,改为别用,甚至可能将它拆除。为此屯门区议会的多名议员已联名向港府提出呼吁,要求保存这一古迹,并明确列红楼为香港的一级古迹。
上述报道中被称为孙中山旧居的红楼,位于屯门青山湾西面的白角,坐落于龙门路,背靠青山。红楼因在青山农场,又名青山红楼,原属香港商人李纪堂的产业。据传李纪堂在前往日本的轮船上与孙中山相识,交谈投机,被孙中山的革命理想折服,不但加入兴中会,还把青山农场提供给革命党人,作为军事训练、储存武器的秘密基地,成为捐助孙中山领导的历次武装起义最多者。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在这里策划反清武装起义。因青山红楼是一处有关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重要历史文物,故有关它存亡的报道,一时不知牵动了海内外多少敬仰孙中山人士的心。
其实,青山红楼不仅是孙中山在香港的旧居和革命党人活动的重要基地,而且是孙中山与陈粹芬结为革命伴侣、从事反清事业的纪念地。
陈粹芬(1873一1960),原名香菱,又名瑞芬,人们以排行称呼“陈四姑”。她原籍福建厦门同安,父亲是位郎中,五口通商时父亲随厦门商人来到香港,所以她出生在香港新界屯门。据说福建同安人爱国华侨陈嘉庚是她的侄辈。由于她早年在南洋从事革命活动的时间较长,因而常被误认为南洋人。
陈粹芬身材适中、眉清目秀、贤惠娴静、吃苦耐劳,由于家贫、父母早亡,未曾读过书,因而有人说她不识字。但陈粹芬是那个时代富有爱国思想的新女性。据孙中山的曾侄孙,也是陈粹芬的外孙孙必达先生说:“陈粹芬是个很容易接受摩登事物的人,在当时可说是勇敢的新女性,她懂得骑马,也会开枪,在那个时代来说是相当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