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季翰林成为革命志士的庄陔兰(7)
辛亥革命网 2011-12-0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庄陔兰是死后葬入孔林的唯一的外姓人
《重修莒志》编纂完成不久,庄陔兰应邀到孔府做客。孔府早已闻知庄翰林是一位学贯中外、道德文章俱佳的贤才,即席盛邀庄陔兰留下任教。
孔府是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号称天下第一家。为继承祖上的功德事业,历代衍圣公对子女教育极严。能被孔府选聘的塾师,非功底深厚、德高望重的学者大家莫属。能到孔府为师,也是许多人渴求,并引为荣尚的事情。
庄陔兰答应了孔府的邀请,提出了三个任教条件:一是不取酬金,孔家只需承担任教期间的衣食住行费用;二是自己不提请辞去,孔家不能辞退;三是想辞行时,孔家不能阻拦。求贤若渴的孔府当即应许。就这样,已经64岁的庄陔兰留在孔府担任了塾师,传授第77代衍圣公孔德成和孔德懋《论语》、《四书》、《五经》、书法等功课。
孔府崇尚尊师重教。“那时小汽车很稀罕。听老人讲,庄陔兰第一次去任教那天,孔府是用小汽车来大店接庄翰林的。”庄虔玉说。孔府除了一日三餐照顾周到,还专门派人到大店庄园,仿照“堂号”建筑风格在孔府建起了一处学堂,供庄陔兰教书,饮食起居。庄陔兰教起功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宽严有度,深得学子爱戴和孔府器重。严师出高徒,在庄陔兰的精心培育下,孔德成姐弟俩从小受到了规范严格的启蒙教育,最终成为一代才华出众的大家学者。
庄陔兰不但教育有方,而且品德高尚,憎爱分明。在孔府任教期间,发生了这么一件事:1939年,日军侵占了大店。在一次作战中,驻大店的一名日本军官战死了。日军为装点门面,笼络人心,想参照中国人的做法,为死亡的军官举行葬礼,便派人请庄陔兰书写挽联。这个平日儒雅有度的庄翰林,一听此事便怒发冲冠,严辞拒绝:“日本侵略我国,屠杀国人,居然还让我写挽联,真是岂有此理!”消息传出,孔府上下对庄陔兰更加敬重。
庄陔兰待人谦和,在孔府教书一呆就是10年,直至去世,与孔府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孔德懋在《孔府内宅轶事》一书中,这样写道:“庄老师年近七十,是个翰林,经书和书法造诣很深……是客居孔府,不要薪俸,只是每天生活所需,由孔府开支算是招待,专教我们韵字和经书。”
1946年9月,74岁的庄陔兰病逝于孔府。依照庄陔兰初到孔府时“我不提请辞去,不能辞退”的要求,孔府把庄陔兰葬在了孔府园林,庄陔兰是葬于孔府园林的惟一外姓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应孔府之邀,64岁的庄陔兰赴曲阜,被聘为孔子77代孙孔德成及其姐姐孔德齐、孔德懋三人的国文老师,并任国史馆协修。孔德成的姐姐孔德懋在《孔府内宅轶事》一书中这样提及庄陔兰:“庄老师年近七十,是个翰林,经书和书法造诣很深……在家学任教……客居孔府,不要薪俸,只是每天生活所需由孔府开支,算是招待,专教我们韵字和经书。”据说开始时孔府的教师是王毓华老师,出身新式学堂,经学基础较差,任教不久,孔府人怕圣裔忘了祖宗,所以庄陔兰在随中国邮政代表团参观曲阜时,孔府盛情挽留。在孔府任教之初,庄陔兰曾提出三个条件:一是不取酬金,孔家只需承担任教期间的衣食住行等费用;二是自己不提请辞,孔家不能辞退;三是想辞行时,孔家不能阻拦。孔家求贤若渴,当即应允。庄陔兰客居孔府十年,直到病危也未提出离去。孔家一是敬重庄陔兰,二是恪守允诺,将其葬于孔林。抗日战争期间,曾有日军请其写字,遭到他的严词拒绝,显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民国三十五年(1946),庄陔兰病逝于曲阜,葬于孔府园林。
一位明清时期临沂市莒南县唯一的翰林,一位留学日本并较早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革命志士,一位名震一方的“颜体”书法大家,一位死后葬入孔林的唯一的外姓人,这位传奇的人物就是临沂市莒南县大店庄氏家族的庄陔兰。